张焕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证医案经验

浏览 7

金某之妻,34岁,农民。诊于1981年9月1日。主证与病史:患者于劳累后饱食卧床复受凉,遂感心下痞塞,不能纳食,形体逐渐消瘦,呈恶病质月余。在当地医院检查不能确诊,嘱患者住院,以备剖腹探查。因患者惧于手术,而转诊我院要求中医治疗。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形体虚羸,语声低微,不能直

腰。述上腹闷痛,欲食而不敢,稍进食则腹痛即重。查上腹部轻度抵抗,未扪及包块,脉弦,舌红少苔。治则及方药:治以益气除痞,予半夏泻心汤。处方:半夏9g,黄连8g,干姜9g,甘草6g,党参10g,2剂。早晚各1剂,水煎服。

服药经过:患者次日来述,药后腹痛痞满顿除,其病若失。因其舌红少苔,复加益气养阴之品调理半月有余,一如常人。

按语:仲景曰:“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张师认为,泻心治痞,已是常法,而以治痛,前贤尚无明言。就本证来看,似与结胸证略同,当用大陷胸,细究之则不然,本证初起虽由有形宿食滞于心下,但因迁延日久,正气已受克伐,况面色萎黄,形体瘦弱,恐非大陷胸所宜。柯琴云,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可知寒热之气互结于心下,痞阻不通也会导致疼痛,只是不同于大陷胸所主的硬痛罢了。况且本患者腹虽满痛,但没扪及包块,亦可排除肿物。因而治疗时不能拘于“痛”字,从痞而治,施以泻心,用黄连、干姜大寒大热为之两解,使痞消证除。[陈培健,王慎凯.北京中医杂志,1984(4):30-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