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氏却认为,《伤寒论》除厥阴篇外。其余各篇也均可见四逆汤证,可知四逆汤不仅仅治少阴的元阳虚脱证。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抗病的主力。阳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故易感受外邪;阳气亢盛,抗病力增强,又可将外邪驱散。所以赵氏对凡感受风寒之邪,正气不足以达邪外出者,皆用本方助人的元阳正气以驱邪外出,使邪不至入于三阴之里。另外,四逆汤还有预防和救误的作用,如表证误服辛凉,寒邪入里之证等,故四逆汤还有预防、治疗和拮抗辛凉药的救治作用等。
湿温(肠伤寒)
蒋某,女,15岁。1961年11月14日初诊。发热、恶寒、头痛、腹痛半月久,伴有周身酸痛无力,时出冷汗,咽部觉干痛,几经治疗未效。
来诊前一日,服银翘散加减方1剂,症反加重,泄泻2次,追询病史,言病前曾脱衣洗头受凉,病后又频饮冷食,今觉恶冷颇甚,泻下色淡不臭,小便清长,腹痛喜按,体温38.5℃(腋下),面色黄白而晦,精神较差,舌质暗红而润,咽喉无红肿,手足清冷,脉沉细无力而躁,此寒袭大肠、里虚邪陷少阴之证,治宜四逆汤。处方:附子1.5g,干姜2.4g,炙甘草3g。
11月15日复诊:服药后症状大减,舌质暗红之色已退,稍有薄白苔,脉象较前和缓有力,体温37.5℃。检查:红细胞3.68x10 12/L,白细胞4.3x10 12/L。肥达反应:伤寒“H”1:640,“O”1:320。副伤寒乙(-)。大便培养(-)。今邪去其半,正气未复,原方减剂继服。处方:附子0.9g,干姜1.5g,炙甘草2.1g。
11月17日服前药2剂,诸症悉除,精神恢复正常,嘱调养善后。(《津门医萃·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