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传人的“武功秘籍”

浏览 8

董文焕的头发已经全白,背也微微有点佝。不仔细观察,人们都会以为他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老人。但当他行动起来,你就会发现,这个老人有风一般敏捷的身姿,有着剑一般锐利的眼神。他是当代“五禽戏”的高手,自华佗创编“五禽戏”拳术套路以来,他已经是第57代传人。他习武传拳60余年来,徒子徒孙已经遍布大江南北,达数千名之多。

  秘籍一:喜爱武功方可成高手

  1920年,董文焕出生在华佗的故里———亳州。董文焕幼时,当地的父老乡亲就有“忙时耕种闲时习武”的传统。受这种乡土文化的影响,他也迷上了“武功”。十五岁那年,他拜当地武林名师、五禽戏56代传人谭继林为师。“世上没有不苦练的高手”,自小董文焕就明白这个道理。无论寒冬酷暑,他每天都挥汗如雨。

  董文焕告诉记者,世界上最苦的莫过于“曲腿之苦,跳跃之劳”,但董文焕说,只要所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再苦的事情都会成为乐事。因此,他询问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爱不爱武术”。对于自己的徒子徒孙,他也最为偏爱那些“爱武之人”。

  秘籍二:艺德与功夫需兼修

  董文焕外功内功兼修,年轻时,一把60余公斤的大刀更是威震四方,绰号“大刀王”。练武之人喜爱以武会友,可总有一些练武之人喜欢争强好胜,一点小事也要争出“武林高低”。可董文焕却从不这样,他的“武林逸事”常常被徒子徒孙津津乐道,成为门人们“德为艺先”的表率。

  其中有一件趣闻就与董文焕的大刀有关。董先生数十年来,一直深居农村,一年,一位武林中人寻访到董文焕,他看到董先生身材矮小,一身农家人的装束,甚不以为然。董先生很谦逊地告诉这位武林高手,“远来是客,武斗不如文斗”。董先生拿起自己的大刀,将大刀舞得虎虎生风,面不改色地收式。来人还是不以为然,他一把抓起董先生的大刀,一个踉跄差点跌倒,这才惭愧而退。

  秘籍三:活到老还需练到老

  在亳州城外的十里镇集东村,记者在一间很平常的农家四合院看到了董文焕老人。老人面色古铜,也满布皱纹,看去甚不起眼。可老人的徒弟们怂恿他露一手,老人摆了一个静功的架势,只听得老人的身体里立刻传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老人告诉记者,习练“五禽戏”,一般是先练形,后练气,再练意,只有“活到老,练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巧”,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秘籍四:独门心得不可“独门”

  千百年来,“武功秘籍”是秘不外传的,只有寥寥几个贴身大弟子才有可能学到。可“五禽戏”有着延年益寿的养生奇效,只能让区区少数人得益,老人认为这很不妥,而且总有一天,会因此失传。

  四五年前,董文焕老人与另一位“五禽戏”大师刘时荣老人不谋而合,都纷纷将自己的“独门心得”写成了书,使其广为流传。如今,董文焕老人虽已87岁高龄,可他每天都凌晨4点钟起床,修习一个小时的“五禽戏”,然后,骑40多分钟的自行车,从城外赶到市中心的公园,教那里晨练的人们学习“五禽戏”。

  在“首届中老年春节晚会”上,董文焕老人想率自己的几位徒子徒孙给大家露一手,也希望通过这次晚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五禽戏”。老人认为,只有让独门心得不再“独门”,才能让“五禽戏”造福世人,“这真是华佗创编这门拳术的初衷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