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高考志愿如何填报

浏览 5


高考填报志愿5月15日开始,填报志愿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总是让人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到底什么是自己的“”专业?在确定“”专业时,应该考虑哪些现实因素呢?记者近日走访了市高级中学一些经验丰富的高三一线老师,请他们为考生们支招。

据了解,今年广东考生比去年增加6.6万人,有51.74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增幅达到15%.而招生总数比去年减少4万个学位,减幅为11.42%,一增一减差距超过10万,考生被录取的机会骤然降低。如何填报志愿也处于比往年更重要的地位,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

学校政教处副主任陈玉忠认为,在近几年招生中,出现了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或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使用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也缺乏了解。

教师们告诉记者,在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时,要综合考虑和研究很多因素,但概括起来应是两大因素:一是外在的现实因素,也可以认为是短线因素;二是内在的个人潜能发展因素,也可以认为是长线因素。对不同的考生而言,这两大因素之间有机地结合虽然比较困难,但为了不至于“悲剧”重演,如何把握招生实际情况,又能立足长远发展,市高级中学老师建议考生们从升学、就业、、成本四大因素加以考虑。

升学因素

重点考虑这一因素的考生,一般是把保证被录取作为第一目标,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这一般是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望尽快升学的考生。他们的担心就是能否升学,因此在大学的专业选择面上存在一些局限,甚至很多人宁可报考“冷门”,也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这种考虑对于他们是最现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能否通过学这个专业得到更大发展,选择面虽然少,但仍有选择。一方面,在有限的选择中,去选择更适合潜能发展的专业,无疑为今后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虽然不能进入符合自我潜能发展的“”专业,但如果进入相近专业,同样为今后的“”专业方向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如果计算机专业是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语文或化学成绩不太好,影响了你的高考总分,与其报考风险较大的计算机专业,不如报考较“冷门”的数学专业。有了数学基础,再主攻计算机专业便有了扎实基础。

就业因素

把将来毕业后求职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其它因素作次要考虑,这往往是一类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能否容易找到工作,也是家长非常关心的因素,因为家长深有感触。这几年我国的职业需求情况变化很快,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孩子苦恼,家长痛心。基于这种考虑本应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过于把这个因素放在首位,而忽略个人的潜能发展,将会得不偿失。原因有三:其一是职业“特点”变换很快,难以把握,当你认为很“热”的时候,可能快到“冷”的时候了,这和炒股一样,此一时彼一时;其二即使找到了需求很大的专业,如果做得不开心或不够出色,或者说不适合这种职业,同样也容易被淘汰。因此,家长和考生们切莫被眼前“火热”的就业形势所误导,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同时别忘了自我潜能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得到大的发展。

因素

非大学不去,这是一部分“尖子”学生的普遍想法。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潜能发展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却将得到终生的悔恨。

在考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因为专业将可能终生与你为伴,而学校只与你相处短暂的时光。未来社会虽然需要通才,或复合型人才,但专业更是立足之本。选择了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专业或职业,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更远大,就不会为眼前的考试、暂时的排位斤斤计较。

成本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要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而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如果自己的潜能发展的确可以在这样的院校找到相应的专业,那是不过了。但如果和自己的潜能发展太背离,也许需要慎重考虑。我国已经出台了“贷款助学”的政策,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进入你的“”专业,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社会实践。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需要把升学、就业、成本和潜能发展等几个因素综合兼顾,统筹考虑。事实上,许多家长,还有更多的因素要考虑,如考生身体状况、院校或专业竞争状况、地理方位、院校条件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因为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采访中,记者发现,跟往年一样,潮州市报考省内的考生还是占了大多数。老师们建议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多一些理性思维,特别在广东省重点院校扩招幅度不大的情况下,考生们究竟是继续盯住省内院校,还是选择出省升学读书?而据省考试中心负责人提醒,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尽量避免扎堆。如果考生志愿过分集中于某些院校,反而会提高这些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在这种情况下,报考外省院校显然会更合算。

作者:谢小曼 江马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