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你躲过填报高考志愿五大雷区

浏览 23


  考入理想大学,是每个学生、家长、学校的期望,但每年都有考生因填报志愿“失误”、“撞车”而造成高分低就、高分落榜。原因复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冷静的心态。如果能在填报志愿时,避免走入经常出现的五个误区,同时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成功填报志愿不是难事。

  误区一

  对各项政府部门公布的政策和各类信息了解不到位,却道听途说,对信息或政策误读,导致填报志愿失败。

  解决办法:了解多方面资料,确认三方面信息来源:

  第一,各项招生政策及法规。网上查看招生规定及政策,仔细、认真地通读今年的《招生专业目录计划》、《招生章程》、《考生必读》。填报志愿要以北京考试报《北京招生通讯》为准。

  第二,搜集各类信息资料,要调查过去(前三年)高校录取新生的形势;要调查前三年文、理、外三大类(重点、一般、大专院校)的调档分数线;要了解各类院校及专业前三年的录取分数线。

  第三,充分了解各招生院校及招生专业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即各专业是培养哪一类人才,毕业后一般从事哪些工作,与自己向往的职业是否一致。还要根据个人的体检情况,回避对体检要求特别严格的学校(如院校对视力、身高等方面要求)。

  误区二

  直奔热门专业,出现冷热失调。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很多考生和家长都遵循追求热门的简单规则,结果造成分数不够或者同等分数的考生“扎堆”的恶果。报考失利的考生和家长往往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分不清“冷热”关系。

  解决办法:在选报志愿时,至少应当弄清以往的“热门”与“冷门”,心里大致有数,从而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填报志愿时,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可变性,从长远着眼,以务实的精神,在充分考虑国家需要的前提下,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选报合适的专业。有的学校虽然目前不算热,但随后的三四年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的考生打算报考热门学校,但由于分数所限,专业不够理想,可以考虑先入校然后调专业或者考取双学位或者考研后再次选择,切不可以这山望着那山高。

  误区三

  着眼,忽视现实,没有梯度。

  有的考生填报志愿时,希望自己能被录取,于是,志愿几乎全是同一层次的,录取时一旦第一志愿落空,后面的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均没有回旋余地,只得一败再败。

  解决办法:应该保持志愿之间有合理“梯度”,第一志愿应是考生成绩可以达到的水平的院校和最合适的专业,在同批录取院校的几个志愿中,第一志愿应与第二志愿以及其他志愿之间产生合理距离,形成一定的“梯度”。如果没有形成从高到低的梯度,当第一志愿落空时,其他志愿就不再起作用。因此,考生可根据招生办提供的各高校近年录取平均分,使报考的志愿形成合理的由高到低的“梯度”,以增大录取机会。同时,考生也不能排除分数浮动的“大小年”因素,注意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也有“梯度”。

  误区四

  不能准确定位。估分以后,如何给自己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自己该选择哪一个档次的学校。即使有了较为准确的估分,给自己定位也并非易事。

  解决办法:将自己的估分结合平时的成绩先初步定位,然后看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及年级名次,根据多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大致确定自己在学校和全区中的水平,估计各段人数,将其与自己所在学校每年的录取比例(近年来的平均录取率、上重点线的比例、上一般本科的比例、上高职大专的比例)进行比照,确定自己可以报考哪类学校。

  误区五

  缺乏专业意识,不考虑自身特点,为了上某院校,而选择与自己“背道而驰”的专业,。

  解决办法:根据自己的成绩决定院校,考虑个性在比较适合的专业或职业领域内得到充分发挥的因素,根据自身的潜能特点选专业。适当考虑自己的加分政策,如少数民族、体优及艺体特长。此外,还必须密切关注高校的信息,除了招生计划外,还可以通过亲戚朋友多方打听录取信息,多方考虑高校的特殊政策,然后根据自身的优势争取录取机会,在同等分数段内优先录取。此外,还要考虑身体、地域、是否服从调剂等因素,所有志愿必须填满,并尽量填“服从”。考生一定要有保底的学校,市属学校计划多,容易录取,可以适当考虑。要一颗红心,多手准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