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先要"有心"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浏览 8

苦死了,累死了,烦死了,火死了,急死了,伤心死了……真难想像,这些个“死”字,用来形容家长被孩子折腾的程度。为什么从前那个爱问爱笑的孩子不见了,突然变了一个人,早上去学校,晚上回来吃饭做功课,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问问他,他不作声,或者简单敷衍一下走开。

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真有一道无法回避的心灵屏障吗?


但正如汶川大地震后的心理辅导一样,再难撬开的嘴,专家都能让他自己道出心声;再封闭的心,专家都能巧妙地融入。经典学堂震后“希望课程”——心灵沟通课上,胡优君老师梳理震后给青少年做心理辅导的方法,家长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不仅能抚平心理创伤,还能教会自己怎样和孩子一起长大,并读懂他的一颦一笑。


课堂实录


三个手指游戏


你能看出什么奥妙?


要知道孩子的心里秘密,先要跟胡老师做三个小游戏。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偷梁换柱——


双臂向前伸直,反手交叉,让十个指头交错抱住。双臂向内回个弯,让两只手组成的拳头绕到胸口。两根食指分开搭在鼻子边。保持食指不动,让手分开……


台上的胡老师,两手分开后,右食指搭在右鼻孔边,左手搭在左鼻孔边。但台下的家长和孩子却是左右相反,两根指头交叉,手分不开。好奇的家长试一次,又试一次,还是分不开。奇怪了!


胡老师揭晓谜底:交叉手,回弯,我和你们都一样,关键在指头搭鼻子这个环节。原来,胡老师做的时候,故意把左右指头调换了位置,这样手自然能松开。通过这个游戏,她想告诉家长,要学会细心观察。


相互较劲——


两个人,右手扣在一起,手指不交叉,大拇指向上竖立,就像两个小人。先有礼貌地打招呼:大拇指一起向下弯曲一点,做正“鞠躬”;再各自向左右,做侧“鞠躬”。打好招呼,两个人要相处了,就有较劲,相互压对方大拇指,看谁力气大。


其实就像两根大拇指,无论在家里,还是工作中,人和人都要相处,矛盾、冲突、较劲,在所难免,父母和孩子也一样。


解开心结——


家长把拳头攥紧,孩子试着打开这个拳头。再换一下,孩子攥紧拳头,家长试着打开。


现场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小学生打不开父母的拳头,父母一下就掰开了孩子的拳头;初中生和高中生,孩子和父母都不容易掰开对方的拳头。


这多像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心灵体验!孩子小的时候,他心里装不下事情,在想什么家长不费吹灰之力就知道了;孩子长大了,你再想知道他的心,就像打开他的拳头一样难。


家长都是“心理专家”


但用到自己身上就不灵了


明白了手指之间、拳头之间的博弈,也就理解了孩子和家长的关系。


紧跟着,胡老师讲了一件真实的事。四川某县读初中的一个男生,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他的很多同学、老师都在地震中离开人世。灾后整理时,他到了现场,帮助有关部门辨认死者身份。第二天开始,男生像完全变了一个人,表情木讷,不吃饭,不会笑,一闭上眼睛,就是同学们一排排的尸体。更要命的是,谁和他讲话,他都不回答,只是默默地念叨着去世同学的名字。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家长,你会怎么做呢?


实际生活中,一个学生难免会碰到最喜欢的老师、同学离开,甚至某种灾难。因此,对于地震男生的讨论,意义在于,很多突如其来的事件,或许会从改变一个孩子的心开始,改变他的成长轨迹,也就是说——心理援助所有孩子都需要。


家长们分成A、B、C三组讨论。


“他是在自责。”C组里面,一位妈妈最先说话。“不光是自责,还有孤独感。很多同学、老师都离开了。”另一位妈妈补充。“如果这时候让孩子发泄好不好?”没等说完,这位妈妈又觉得不对头:“发泄不适合,他不是苦闷,而是要卸下包袱……”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工夫,课堂就成了辩论赛场。


这是一场考验家长智慧的比赛。A组家长代表在黑板上写下:语言安慰、让他发泄、到同伴中间、写信给失去的同学。B组的答案是:陪伴、消除自责心里、鼓励。C组的答案是四幅图画:心理疏导、运动宣泄、撕制折飞机、回到大自然。


家长的智慧真精彩!胡优君老师不得不赞叹:家长们都是心理专家,甚至比专家还专业,你们把我想讲的内容都讲出来了。不过,正如一位爸爸的困惑:说别人的事,想法一大堆,放到自己身上,就傻掉了,不知该怎么办了。


要么是事后诸葛亮,要么是*者迷,胡老师接触过许多有相同体会的父母。她的感觉是,家长还不够“用心”,要做到*者“清”,必须是有心人,会察觉、会发现、会隐藏。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母亲


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怎样才能会察觉、会发现、会隐藏?家长工作忙、生活累、压力大,但如果你还想你的孩子好,就必须学着在忙、累中留一点空间给他,先从“发现”做起。下面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场景:


母亲正做家务,儿子(中学生)放学回来看到妈妈,把书包重重摔在沙发上。


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母:怎么啦?发这么大火?(母子对视)


母:(生气地)说话呀!


子:说了你也不明白!


母:你怎么知道我不明白?(儿子抓起书包摔门而出)


母:哎!先别走,饭还没吃呢……


另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母:(关切地)怎么啦?发这么大火?(母子对视——很关注)


母:你脸色不好,是不是不舒服?(关注)


子:烦死了!(情感表达)


母:(亲切地)发生什么事了?能跟妈说说吗?(母子对视——理解)


母:(诚恳地)妈也许帮不了你什么,但我很想分担你的烦恼。(同感—理解)


子:(犹豫片刻)也没什么事。不知道怎么了,今天就是特烦。(安全—表达)


母:每个人都会有烦的时候,我们边吃边聊,行吗?(理解—关注—接纳)


子:好吧。(母子坐下)


看,同样的情况,第二位妈妈明显高明,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注:更多精彩内容见杭州网视频点播(tv.hangzhou.com.cn)《经典学堂》杭网电视全程实录。


课后留声


叶束春(文一街小学)爸爸:


这节课设计得很好,很有收获。胡老师能从专业角度,通过生活实例把具体沟通方法传递给我们,引导我们作反思,很有帮助。回去后我就和女儿交流,她现在正忙着升初中的素质考试,心理压力大,我要经常带她出去放松,让她有更好的心态。


张弘毅(安吉路小学)妈妈:


做游戏给我的印象最深,尤其是“指鼻子”,我的启发是:生活中应该懂得适时变通,在教育孩子,和丈夫的生活,与同事的交往中,也应该灵活变通,不能一根筋到底,那样只会伤人伤己。特别是和孩子的沟通,胡老师教了我们很多不错的方法。自己工作压力大,平时没给孩子留太多时间,今后要抓紧弥补,真正和孩子一起体验“时间就是爱”。


于则(青蓝小学)妈妈:


我很希望自己能做个好母亲,但生活中却总有差错,找不到和孩子有效的交流方式。上了课我明白了,是我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太完美,孩子毕竟小,一些无知的、没有恶意的行为,却被我夸大。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角度看孩子的幼稚,这就阻隔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正常沟通。这个暑假,我取消了出门旅游的念头,我想多陪陪孩子,和他谈谈心,做游戏,同时要管牢自己的嘴,“多做少说”。 庞天怡(胜利小学)妈妈:


我以前经常忽视孩子的想法,认为孩子嘛只要听大人的话就好了,现在知道是我伤了孩子的心。和孩子交流,先要站在他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不能动不动就急,要有耐心,给孩子足够空间。我要拿出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分享。课后收获


这些“知心”守则


家长必须知道


做心灵沟通,没有定法。这个孩子身上使用的,未必适合另一个孩子。胡老师建议家长,当你想和孩子坦诚交流的时候,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永远不要站在成人的立场和思维习惯上。当你理解了孩子的思维逻辑时,自然能找到心和心之间的通道。


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家长,记住了下面几条,你不一定能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但要成为最知心,这些你必须做到:


●哪怕再忙,每天要给自己留出三分钟,关注、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安全感


●学会倾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表态,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孩子逐渐长大,你的话逐渐少说点


●鼓励孩子把心里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当孩子犯了错,他最不希望你来责骂,而是等待你给出建议和引导


●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尤其在考试成绩下降时;把困难无限缩小,把希望无限放大


震后“希望课程”之


心灵沟通


震后“希望课程”


想要告诉孩子,我们不哭


我们一起在心中种下希望之树


震后“希望课程”


想要告诉孩子,多难兴邦


我们的肩头都扛着一个责任


震后“希望课程”


承载着我们一个共同的愿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