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深爱着他的康桥。他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面对着将要惜别的康桥他要抒发沉淀在心中的情感,他要讴歌康桥。由于徐志摩的特殊情感,在诗歌中他“借用”了在康桥他见到的“物象”——“云彩”、“青荇”、“水草”、“长篙”等,哪怕是天上的一片云彩也是康桥生命之所在,也是自己思想和情感之寄托,所以,就是这“一片云彩”徐志摩也舍不得去“挪动”它,“带走”它。
思想和情感依附在具体的物象上,才能可触、可见、可闻。
作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包括文章的主旨、观点等;作文中的“物象”,包括故事、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等。作文中的“物象”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主旨、观点、感情。
那么,思想和情感怎样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上呢?
让思想、主旨在故事中演绎
我们都知道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极容易产生“假”、“空”的阅读感觉,那么你就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演绎在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近年来用文学性的小小说作为体裁的高考作文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实,并不一定全篇一个故事才能演绎作者思想、主旨,在一般情况下片段式的故事具有同样的阅读效果。
让我们来阅读一段高考优秀作文。
上帝给了我仅仅一次的生命,我却要在书中偷偷地双生。
可是如今呢?在一个快速发展物质不断充盈的社会里,精神的馨香哪里去了?
我曾记得无意踱进路边小书店的经历。那是一家极小极古旧的书店,门楹上“书香深处自清凉”的句子已显破败,书店中我竟意外发现了线装本的《庄子》和罗曼·罗兰的《巨人传》,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子,当我问起他为什么不卖些时下走俏的小说,他说:“我就不信这么好的东西会没人要!”我惊异于他的执著,他花白的头发在我眼中显出一种亮闪闪的光彩……
(《偷偷地双生》全国卷考生)
文章中有一个“我无意走进小书店”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传递着作者对社会、对世俗的惊叹,思想和主旨在故事的叙述中包蕴:“那是一家极小的古旧书店”,“我竟意外发现”,“我惊异于他的执著”,“他花白的头发在我的眼中显出一种亮闪闪的光彩”,思想在故事之中闪现,主旨在故事之中表达。
让观点、感情在议论中显现
我们都明白,议论性文章中的例证是用来证明观点的。例证的确凿、生动和形象能够使议论不显得空泛无力,能够让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鲜明地显现出来。一个精巧的例证能够胜过长篇大论,把观点、感情渗入带有“物象”的议论之中,议论才是可信的、可感的、有说服力的。
在一篇谈“民族性与世界性”文章中,作者为了表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点,用了下面这样一段议论:
也许巩俐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她数年后一袭旗袍、娉婷婀娜地在戛纳当评委的时候,她是那么地风情万种,被老外们惊为来自东方的天人,可她本人却偏偏是因为演了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孕妇而捧回了一座金狮;为什么当她演够了敢爱敢恨又备受折磨的苦命女人之后,却又很难在其他角色的身上重新找回创造的自信?而当她想在银幕上借小金宝来传递风情、借周渔来堆积情感时,却又为什么掌声稀落,甚至恶评如潮?
答案不在风中飘,答案就在她身上:巩俐有着一股由内而外的中国乡土气息,这股气息隐隐约约却又根深蒂固。
(《只有民族的再是世界的》草木)
作者借用了“巩俐饰演的角色与她名扬世界的现实”这个例证,非常准确地把一个较复杂的观点清晰、形象地表达出来。考场作文切记空泛的议论,同时也忌讳例证一个接着一个。有的作文说了司马迁又谈苏东坡,举了李太白又扯李清照,这样“堆砌式”的例证(有人称之为“掉书袋”),同样给人以议论“空虚”的感觉。
再读一段文字:
明明是农家一派“忙碌”的景象,但是经过王维的笔尖流淌出来的却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闲景”和“闲情”;明明是春耕春种的农忙季节,可是经过杨万里的笔一转,却成了这样的“闲景”:“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看来都是农事“繁忙”而诗人心情“悠闲”。
也许是人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就希望寻求一个“闲”字来寄托“得不到闲”的情感和愿望;也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意识中,正人、君子都应该有这样的“闲情”和“闲态”。于是文人们赋予了“闲”一种淡淡的、薄薄的美意。
这样,所有的“忙”都被“闲”装饰了,美化了,掩盖了。 (《“忙”是生活,“闲”是文化》木子)
这是以“忙”为话题作文。作者从文化、文学等切入、铺开、发散开去……把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完全渗入例证之中,既选择精彩的“例”,更注重形象的“证”。
例证中所呈现的事例都是作文的“物象”,这些“物象”是由作者精心挑选的,它承载着作者要表达的一切。所以,如何把握好作文中的这些“例证”,如何让思想和情感自然地在“议论”中流露,这是我们写好高考作文的重要一环。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让我们学会把思想和感情寄寓在这“一片云彩”上。
育才中学 特级教师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