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院高招办主任:我亲历30年高考变革

浏览 12

亲历30年高考变革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编者按 1977年,高考恢复,她是首批参加高考的考生之一。27年后,她成为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主管招生考试工作。30年来,她亲历、见证了高考变革。

  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这一年年底,570万青年纷纷奔赴考场。

  已经退休的前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周轩就是这570万考生之一,也是这次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之一。当年,25岁的周轩参加了高考,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在周轩的记忆里,当年的全国高考录取率只有4.7%,虽然北京录取率略高,也只有6%。

  2008年,北京高考录取率突破75%,和30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亲历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拯救了我国高等教育,高校从此又获新生。对中国广大学子而言,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他们的命运由此改变。

  30年前,大学是精英教育,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值得夸耀的事情。在周轩心里,高考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也是改变她命运的一次考试。

  周轩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初中时,她考上了北京实验中学,学校高考升学率很高。然而,读初中的周轩当时觉得高考还很遥远,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懵懵懂懂地知道高考将是她必然经历的一件事。

  然而,1966年,突如其来的“文化*”使整个社会失去了对知识的尊重,大学停招了。数百万人的大学梦破灭了。

  后来,在工厂工作的周轩听说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尽管她工作中表现不错,也多次申请上学,却因为出身问题、车间领导不同意等原因,始终与大学无缘。

  恢复高考的消息,给在逆境中跌跌撞撞的知识青年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周轩从同学口中获知了这一消息。

  “咱们一起去考大学吧。” 1977年的一天,和周轩同在一个厂上班的中学同学对她说。当时,周轩刚刚因为上厂里“七二一大学”的请求又一次被车间主任拒绝,对上大学已不抱希望。

  “没用,肯定不让考,考上了单位也不会放我走。”周轩无奈地对同学说。

  “这次不一样,这是高考,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教育部发了文件。只要考上了,就能上大学。”同学说。周轩虽并不太明白这次高考的真正意义,但她还是报了名。

  为了高考,一贯全勤的周轩请了假在家复习功课。没有高考辅导材料,用的是妹妹的高中课本。1977年12月,已工作8年的周轩首次走进了高考考场。

  紧张的高考,漫长的等待,她终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当时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的3个专业,因播音专业超龄,摄影专业身高不合要求,一个专业报考太热门没考上。最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周轩回忆说,当初填报志愿根本没有现在的“招生通讯”等各种信息可供参考。

  见证高考变迁

  “1977年,北京1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录取了9000余人;2008年,北京11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录取8万多人。”周轩用一组数字证明了高考的变迁。

  大学毕业后,周轩一直在教育考试部门工作,并主管过高考工作。恢复高考30年来,她见证、经历了高考变革的历程。

  30年来,高考越来越阳光,程序越来越规范,手段越来越先进,信息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周到。周轩用5个“越来越…”来评价高考30年来的进步。

  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扩招,当年,高校扩招51万人。虽然高考大规模扩招那年,周轩并没有从事高考招生的工作,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对当年的扩招事情并不陌生,由于扩招,更多学子圆了大学梦。

  2004年至2007年,在她担任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期间,北京高考也经历了几次变化。

  2005年,北京改变了延续多年的高招调剂录取方式,改为在顺序志愿录取完成之后,公布剩余计划,重新征集考生志愿,为考生提供更多的上学机会。这是在网络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对称,促进考试公平公正的又一进展。

  2006年,北京实行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这一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改革,减轻了学生负担,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也使不同类型、特质的考生有了更多选择渠道。

  “现在的高考和30年前已经有太多的不同,恢复高考那年命题靠经验,现在的高考命题更加科学,试题难度也增加了很多;现在组考更加规范,给考生提供的服务也更多,更加人性化。高等教育已从当年的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周轩感叹说。

  然而,有一点没变,高考对每位考生来说,仍是他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关口,也是决定命运的一次重要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