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A婢(bì)、B力能扛(gāng)鼎、D譬(pì)如)
2.D(A挑大梁 B出奇制胜 C精简)
3.C(“赋予”的对象是抽象的,“付与”的对象是具体的钱物等。“发泄”的对象一般是情欲或不满的情绪,“宣泄”的对象宽泛些。“由”是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由于”是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4.B(A“望其项背”指能够看见他人的后背和脖子,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应当用“望尘莫及”。C“一发而不可收拾”是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表示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止。D“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艺逐渐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用在这不合语境。)
5.B(A成分残缺,应在“知识和经历”后加上“决定了我们”。C“落实和推动”与“计划”搭配不当D“这让我们的社会怎么能够和谐融洽就谈不上了”句式杂糅。 t
6.D(A“是……还是”选择问,中间用逗号。B句号放引号之外。C冒号改为逗号)
7.C(A未指出“计划”的本质内容。B“造出……人类主要疾病”只是手段而已。D只是客观介绍,并非本质。)
8.D(A未理解原文里比喻的意味。BC均属答非所问,对“这”的理解没有把握好。)
9.B(原文是“和我们有可比之处”,而非“相同”。)
10.D(手段和目的与原文不一致)
11.C 12.B 13.C 14.A
15.①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②所以周文王(西伯)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
③于是只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16.①“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2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②诗歌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自己从军的丈夫。(细节1分,情感内涵2分)
17.①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②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③行成于思,毁于随。
18.司汤达(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19.(1)这里浑然一体,大家都是流浪者。(2)这里洋溢着艺术气氛。(3)这里秩序井然,文明规范。
20.这里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意在突出优秀流浪者所具有的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比较健全的人格)。
21.神态描写。这些描写意在暗示读者,这尊雕像的主人公希望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具有对未知世界执著的探索精神。 x
22.(1)点面结合,既展现了流浪者大街整体全貌的形象,又给人以个别具体的“流浪者”哥伦布的形象。
(2)升华了主题,赞扬了流浪者的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出发、敢于探索、敢于发现的精神风貌。
23.(2分)正确顺序:④③①②(同时答对④③1分,同时答对①②1分)
24.(3分)该公司招工人数前三年连续攀升,近三年持平。
25.(5分)示例:人可以倒下,心不言放弃;泪可以流淌,身不能后退。她没有获得冬奥会的金牌,却获得世人眼中最美丽的奖牌。壮哉,龙的传人!
(5分,充满感情,语言流畅,富有文采;没有对偶句或排比句扣2分;用语符合评委会委员身份,符合当选人物的特点即可,字数不超过70字。)
附: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2006年浙江温州市省一级重点中学高三语文3月份联考试卷4
浏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