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考政治热点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

浏览 9

【目标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我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仅位居第28位。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竞争只能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目标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管理也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本次全会提出的社会管理任务,目标清晰,具有前瞻性。全会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目标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我国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扭转。我国人均淡水量、耕地、森林、石油仅为世界的1/4、2/5、1/5、1/11;我国GDP仅为世界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却分别为世界的7.4%、31%、30%。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基于此,“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单位GDP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设为硬指标。

  【目标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条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怎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Ⅰ、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尤其是建立健全农村中的社会保障体系。

  5.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6.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遵纪守法。

  7.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8.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9.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的作用,扶持弱势人群,加强区域统筹,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10.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1.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Ⅱ、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及一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公平地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2.各级国家机关要履行好各项国家职能,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各级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集中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公平享有经济社会权利,共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

  4.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原则,依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6.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7.实现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和谐统一。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8.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注:以上这些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知识点,要根据具体材料加以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关于哲学角度分析,更是要根据不同材料和不同设问方向选取恰当的原理加以分析,在这里不再做具体分析说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