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高考时政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

浏览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③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④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角度分析】

  经济学分析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普遍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5、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哲学分析

  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

  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4、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不同。构建和谐社会,符合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6、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