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高考试题看历史学科的学习1

浏览 5

一、2004年全国I、Ⅱ卷与各地文综历史学科试题的主要特点

 1. 重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2004年全国Ⅰ、Ⅱ卷及各地文综历史学科试题除个别考点超纲外,所考查的知识要点绝大部分均为基础知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其中,全国Ⅰ卷、北京卷、天津卷和江苏卷都涉及到东北问题;全国Ⅰ卷、北京卷和天津卷均考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天津卷还为此先后出现了两组相关题;北京卷和天津卷在“欧共体”问题上也重复命题。

 2. 研究性学习试题初露端倪

 北京卷第37题,要求学生以北京屈辱史的范例,写两个有关北京抗争篇、新生篇的资料卡片。这实际上就是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入到高考命题中的尝试,标志着历史学科开始在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中“崭露头角”。它将对高考命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3. 主要是新历史情境的营造来测量能力

 情境营造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全国Ⅰ卷第18题出示了一幅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第19题出示了一幅宋代济南齐家功夫针铺印记(广告),第37题则出示了西方人公元1年、公元1500年、公元1800年对世界范围了解情况的示意图,要求学生分析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三道题选用了五幅图,有历史拓片图、照片和地图,立意新但落足点低,有很强的人文性。北京卷17题推出三幅图片材料,要求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确定是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内容;第37题要求学生编辑北京地区“人权历史报告”的资料卡片,使学生感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命题者命题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4. 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

 这点从全国Ⅰ卷和江苏卷文科综合题都考查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便可以看出。一般认为,热点焦点问题比较容易被猜中,故命题者都竭力回避,但2004年却“挺身而出”、“毫不畏惧”,体现了命题者的勇气和决心。另外对人权考查、对铁路与工业化的考查、对中国关系的考查、对能源问题的考查、对科学技术和科技革命的考查、对欧共体成立与欧洲统一的考查,也大多是热点焦点问题的正面切入,这种命题思路改变此前高考命题“侧面接触”、“打擦边球”的作法。全国Ⅰ卷第38题中考查的“蓝色国土”,也是直面热点焦点问题。

 5. 试题的难度适中,基本无偏题、怪题

 纵观全国各地试卷,除江苏卷相对普遍容易、北京卷只有1/3左右分值的题容易外,其他试卷基础题都控制在约44~53%之间。全国卷和各地高考卷降低试题难度的主要措施是减少材料选择题、选择题、组合选择题的数量,增加限制性选择题的数量。因此,大多数试题的难度有较大程度的下降,除少数试题超过《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外,基本没有偏题、怪题,对广大考生而言,试题的亲和感较强。


  二、从2004年高考试题看历史学科的学习


 纵观全国历史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继续重视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复习

 由于高考考查的重点绝大多数是基础知识,特别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必须坚持夯实“双基”、把握主干、以能力为核心的复习思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的确定方法有三:(1)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2)当年时事热点问题。(3)政史地三学科交叉知识。如:人口、近代化、可持续发展、三农、环境、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三次科技革命、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发展等等。

 2. 培养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如:全国Ⅰ卷第39题第(1)小题要求回答“一五”计划的内容,结果失分的考生很多。其实理解了“一化三改造”这几个字,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而第37题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和如何面对,考生只要有“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观念就能够自如应付。从目前文科综合高考发展趋向来看,许多试题的答案“原封不动”地出自教材,有一半左右的试题通过背诵记忆就可以解决,因此学会、提高记忆方法和能力对提高考分非常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