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科高考头名学生以少数民族身份造假而获加分,经媒体曝光后,“高考加分造假”成为今年暑期舆论热议的焦点。“高考加分造假”直接有损“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随着高分考生“少数民族”、“航模”等加分造假事件次第曝光,凸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分工作管理不够规范,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公众形象分打折扣。高考不正当加分,加上了百姓的质疑声、减去了百姓的信任感。一向以“严谨、公正”进入百姓视线的高考考录活动,正在百姓痛斥“高考加分造假”的声潮中,引发更多的质疑声。考场上使用高科技器材、枪手*、冒名顶读等舞弊现象成为今年暑天百姓纳凉话题。一篇《高考加分作假所涉考生多来自权势家庭》的报道经多个媒体转载,让高考加分的质疑目光更多投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加分造假”直接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分政策上界定不准、把关不严、审批不规范的软肋。个别职能部门甚至存在内部作假,成为权贵子弟高考加分弄虚作假的操作平台,权利与金钱交易的阴暗通道,直接导致自身公信力的丧失,给职能部门加“紧箍咒”确有必要。
“高考加分造假” 虽然作为个性的舞弊案例,在某些地方存在,甚至在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但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则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高考加分政策各地不一,规范合理性有待检验和完善。二是加分政策往往是各地相关教育部门制定,但是加分项目却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容易受到人为操纵。三是造假者诚信缺失,“不舞弊就吃亏”折射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针对“高考加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要在修改制订高考加分政策时就给职能部门套上“紧箍咒”,在高考加分政策出台这个最初环节,保证加分的公正性。高考加分政策要有多方论证,民主讨论。杜绝出现面向权势群体倾斜、面向极个别群体量身打造加分政策的现象。有条件的可以采取高考加分听证会的方式,把所有加分项目和政策摆到桌面上,邀请人大代表、学生家长、学者、媒体等广泛参与论证,如果有“民怨”过多的加分项目可以考虑调整甚至取消,获得加分的程序和资格都可以讨论进一步改进。河北省就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响应。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加分程序,注重透明度。对于出现的高考加分舞弊,除有严格的法律制约外,还要有完善的制度约束这套“紧箍咒”。加分舞弊涉及的官员、考生,无论是谁,一经查实,都要予以严肃处理,体现在政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部门自身要形成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地方各级人大可以视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加强针对性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一起,大力促进高考加分程序规范,不给暗箱操作的机会,真正让加分制度成为体现高考公平的利器。从长远考虑,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讲诚信乃为人之本,要加快建立完善个人诚信记录,实现多个部门记录资源共享。政府部门只有立足于无私才来彰显风正,个人只有立足于诚信才来体现清和。对于像高考舞弊的“南郭先生”在就业竞争、银行借贷等方面与诚信人员要有区别对待,积极引导社会人人讲诚信的良好局面。
高考加分不规范 要给职能部门加“紧箍咒”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