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民间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建立一套包括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自主招生、多元评价等内容的招生考试新体系,引起各方关注。针对这份方案,知名旅美学者薛涌试图结合他在美国的教学经验及多年来对教育制度的观察思考,从多个角度阐述他认为比较理想的中国高考改革路径。今天起,晨报评论版将连续三天刊发这组系列评论,敬请垂注。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设计的“民间高考方案”已经提交教育部。该方案提出了以美国的SAT模式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具体规划。我早就撰文呼吁参照SAT模式来改革中国的高考。目前的这一方案也有许多亮点,比如减少基本的考试科目,逐渐让学生同时申请几个学校、最终有选择学校的自主权等等,很令人振奋。但是,该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一一商榷。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摆脱文理分科。该方案把高等院校的专业分为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生物和医学、艺术和体育五大类。同时又把高等院校分等级,有研究型大学、地方院校、高职院校等等。每个等级的院校的每类专业对考试科目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比如,研究型大学的普通文科要考语文1,英语1,社会1,数学2,研究型大学的普通理科要考语文2,英语1,科学1,数学1,研究型大学的工程技术专业要考语文2,英语1,科学2,数学1等等。这种安排未免有些武断——该方案缩减了考试科目,本来是个好事,但却把一科的难度分成1、2、3等,1为,3为最低。对文科学生可以放松数学的要求,考容易一等的数学;对理科学生则放松语文的要求,考容易一等的语文。再看这一方案的范本——美国的“高考”SAT,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根本没有根据难易而分级。
当然,SAT未必就应该一成不变地学。不过,我们必须搞清楚人家为什么不分难易。这里的道理显而易见。第一,美国所有的大学,基本都不按专业录取。第二,高中毕业生需要掌握的数学、语文,都是未来从事任何事业的基础,不能借口专业来打折扣。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理科的人语文可以放松些。但是,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你的阅读速度和精度不行,你从事科学研究也无法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信息。更不用说大多数理科学生最终可能踏上文理交叉的职业生涯。
不妨仔细审视这个改革方案。研究型大学的普通文科不考科学,普通理科不考社会。请问,是否一个文科学生不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一个理科学生可以不懂社会?这样的教育观念将会有什么后果?举了例子。几年前,麻省理工的中国留学生群起*该校的一个日本版画展览,称那些版画辱华。其实,那个展览展示的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或之后的一些宣传性的版画。该展览的目的之一就是反省媒体对日本军国主义形成所应负的责任。这方面的研究,在美国已经是个显学。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人,一眼就应该看出这个展览对军国主义的批判性。可是,这些在中国的理工科专业中最出类拔萃乃至考入麻省理工的学生,却把批判军国主义的展览视为辱华,甚至还散布假信息,丢了中国留学生的脸。这种理工精英在社会面向上的“残疾”,还不足以促使我们反省文理分科的弊害吗?
学SAT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取消文理分科,向通识教育迈进。“民间高考改革方案”背离了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