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不是一种疾病,它是各种疾病的一种信号,称之为症状(symptom)。表现为腹泻的疾病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急性肠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肠结核等;此外消化道的某些肿瘤如胃泌素瘤、VIP瘤等APUD瘤也可出现腹泻;消化道以外的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可出现腹泻症状。不同的疾病其虽然都有腹泻表现,但其他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应根据某一症状就能肯定诊断,还需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内窥镜或放射影像学等检查后,经过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并指导治疗。
“胃病”能引起腹泻
胃(stomach,gaster)是人体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我们将它分为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三部分。其上与食管相接处叫贲门(cardia),下与十二指肠相接处叫幽门(pylorus),中间段叫胃体(bodyofstomach),右侧缘短叫胃小弯,左侧缘长叫胃大弯。正常空腹时胃处于收缩状态,胃腔因此而较小,进食后胃底首先处于舒张状态,以后逐渐将胃底的食物逐渐输送到胃窦并排空至十二指肠。胃部发生炎症、溃疡和肿瘤时,势必影响胃酸分泌、胃酸的杀菌作用和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易于引起肠道感染性和吸收不良性腹泻。发生胃泌素瘤时,胃分泌大量的胃酸,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和刺激肠道蠕动增强等引起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脂肪泻。
十二指肠疾病可以引起腹泻
人体小肠分为十二指(duodenum)、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其中十二指肠是小肠的最上段,长约25耀30厘米,相当于成人12横指的宽度,故名十二指肠。其位于人体腹部正中线的右侧,被腹膜牵拉和固定在腹后壁上呈“C”字型,上端与胃幽门口相接,下端与空肠相接。虽然十二指肠不长,但其功能却很重要。 在它的中段有一个胰管和胆囊管的共同开口处,此处粘膜隆起形成一个突出部叫十二指肠乳头 (bilepapila),它是胆汁(bile)和胰液(pancre-aticjuice)分泌的大门。此处发生炎症、肿瘤和结石等皆可导致胆汁和胰液排出的障碍。而胆汁、胰液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关。因而胆汁和胰液排出障碍时,可以导致腹泻的发生。十二指肠还是胃泌素瘤和VIP瘤的好发部位,这两类肿瘤皆可导致大量的水样泻或脂肪泻。虽然十二指肠某些疾病可以引起腹泻,但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常见。
小肠疾病能引起腹泻
小肠(smalintestine)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小肠全长约5耀 7米。上述的十二指肠是小肠的第一段,长度较短。小肠主要是由空肠和回肠组成。空肠上起十二指肠下段,长度约占小肠的2/5,回肠约占3/5。回肠上接空肠,下段在右下腹与大肠相接。小肠是人体营养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整个小肠粘膜和微绒毛展平,其面积的总和相当于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这主要是由于小肠吸收面积很大,从而为食物提供了有一个较大的消化吸收场所。小肠的血液循环很丰富,分泌和吸收也很旺盛。此外,其淋巴组织很丰富,有丰富的孤立淋巴结和集合淋巴结,它们是肠道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上述特点,如果小肠发生炎症可引起消化和吸收不良,小肠手术切除过长均可发生腹泻。小肠源性慢性腹泻的粪便特点为脂肪泻。
大肠疾病能引起腹泻
大肠(largeintestine,colon)是消化道最后一段,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贮存和处理食物残渣,使其形成粪便(feces,stool)经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比小肠粗的多,在形态和结构上也明显不同于小肠。其功能主要与大便的水分和部分电解质吸收有关。如慢性假性肠梗阻时,肠道运动减慢,水分吸收过多可导致便秘(constipation)和肛裂(analfissure)等。水分吸收减少,可导致大便稀薄、不成形,可以呈糊状便或稀水便等。常见的大肠疾病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溃疡性肠结核和结肠感染性炎症等均可引起腹泻症状。各种能导致肠道的蠕动过速、分泌过多、炎性渗出或吸收不良等,使肠道水分排泄增多,排便次数增加和大便性状异常的因素,均可引起腹泻症状。
胆道系统疾病能引起腹泻
胆道系统(biliarytractsystem)包括胆囊(galbladder)和胆管(bileduct),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和胆囊颈。其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排泄胆汁的管道在肝内由细到粗,叫肝管(hepaticduct),从肝脏出来的肝管有两支,分别叫做左、右肝管,向下汇合成总肝管。再向下分别流入胆囊管和总胆管。人体在消化期间(胃排空后),由于胆总管下段的括约肌收缩,肝脏分泌胆汁不能排入肠道。因此,胆汁从胆管输送至胆囊并储存于此,胆汁中大部分水分被胆囊吸收后胆汁被浓缩。在下次进餐后,引起胆囊收缩,并将胆汁排入肠道,使胆汁、胰液与食物混合,促进脂肪吸收。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是胆汁分泌不足导致腹泻最典型的例子,其机理可能是由于胆囊缺如,失去胆汁贮存功能,胆汁持续的分泌到肠道。当进食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胆汁与胰液、食物混合,脂肪的吸收相对减少,大便次数增加,性状也变稀,形成脂肪性腹泻(fatydiarhea)。严重的可以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syndrom)。
肝脏疾病能引起腹泻
肝脏(liver)是人体的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重约1500克,位于右季肋区和右上腹,质地柔软,含血丰富呈红褐色。肝脏是人体脏器中功能较复杂的脏器之一。其分泌胆汁,经胆管运送至肠道;通过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参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相互转化;合成胆固醇、分解体内毒物或肠道吸收的有毒物质;参与人体摄入的药物(中药或西药)代谢,并将其分解成无毒性的物质排出体外;肝脏制造或参与制造等 14种凝血因子;在胆色素代谢、白蛋白合成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在长期大量饮酒后,可以引起肝脏的“中毒”,即出现肝脂肪变性(脂肪肝,fatyliver),如果继续饮酒,脂肪变性加重,导致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最终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cirho-sis),引起肝功能衰竭。无论是酒精性肝硬化,还是肝炎后肝硬化(post-hepatitiscirhosis),都是肝脏功能损伤的严重形式,其结果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因而肝脏的上述功能都将受到损害,出现胆汁分泌障碍、内毒素的解毒功能减退,同时由于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的开放,易发生肠道感染或吸收不良等引起的慢性腹泻。
胰腺疾病能引起腹泻
胰腺(pancreas)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形似春蚕,右端膨大为胰头,中间部分为胰体,左端狭长游离部分为胰尾。胰腺内有横贯全长的胰腺管,收集来自胰腺各分叶腺体分泌之胰液,最后在十二指肠降部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此,在十二指肠镜下观察,粘膜皱襞突出似乳头,故名十二指肠乳头(duodenalpapila)。胰腺虽小,功能却比较复杂。它既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等。还具有外分泌功能,即分泌胰液,胰液是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成人每日分泌约1000耀 2000毫升,其成分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胰腺慢性炎症、胰腺癌、胰腺手术切除过多或全切除术后内、外分泌功能皆有障碍。外分泌减少或缺乏,直接影响食糜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渗透性腹泻或脂肪泻。
消化道以外脏器疾病可以引起腹泻
消化道以外脏器发生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hyperthyroidism)、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毒症(uremia)、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右心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rogressivesystemicscleroder-ma)和营养不良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或全身其他脏器疾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并非由于消化道脏器本身的病变,而是原发于消化道以外脏器疾病所致。因此,如果这些脏器病变伴有腹泻症状,首先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原发病,当然消化道症状也需要治疗,但诊断和治疗的重点在于原发病。如果原发病诊断明确,病情得以控制,消化道症状当然可以缓解或消失。消化道以外脏器疾病引起腹泻是可以肯定的。由于发生这些疾病种类和病情轻重不同,引起腹泻的特点也就随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