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的孩子佳佳今年四岁,他从小就不爱和人交往。佳佳从不主动要求别人抱她,摔倒了也不哭,说话时从不看人,和父母在一起,常常几天说不上两句话,需要什么就用手势表达。家里来了客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从不理睬,只顾玩自己的。我们把她送到幼儿园后,发现情况并没好多少,她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爱发脾气,也不讲卫生,老师说这孩子有些“孤独”,难道幼儿也会患孤独症吗?
答:婴幼儿也会患孤独症,而且婴幼儿孤独症还是一种比较常见、严重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的疾病。据初步推算,我国目前―14岁的儿童有3亿,孤独症患儿约3万左右。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至今尚未被我国大多数人所认识,甚至连一些医生也没有早期识别诊断能力,以往医生们都笼统地将
孤独症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滞),儿童精神分裂症,以致延误了对症治疗的时机。
婴幼儿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两岁半以内小儿特有的精神性疾病。这种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男孩发病较为多见。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接触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和活动异常。
有些婴幼儿像前面提到的小佳佳一样,从小对周围的人或物不感兴趣,而且也缺乏感情表露,不爱说话,喜欢重复固定的生活模式,如果模式被打乱,或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与不安。特别依赖某种东西,对人却视而不见,不感兴趣。
此外,有些病儿还可能出现恐惧,多动、或少动,甚至还有无法劝阻的哭闹以及情绪波动及睡眠障碍等现象。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行为时,应及早去精神科就医,早期诊断,早期矫治。在精神医生的指导下,可逐步对孩子进行特殊训练。
除了医生的治疗外,家长的配合尤为重要,有些家长比较关心孩子是否能吃,体质是否强壮,只要孩子无灾无难,无病无痛,长得胖乎乎的,就放心了,很少注意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医学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要求,即使刚生出的婴儿,放在没有色彩和声音的控制箱内,吃饱喝足,也会因为得不到心理满足而啼哭不止。所以,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进行交流,特别是母亲极平常的搂抱,抚摸和毫无意义的对话,这对婴儿来说,都是一种极富人情味的感情交流。有的母亲本身就不苟言笑,或者觉得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这说那毫无意义,因此,平时除了喂奶,换尿布和孩子接触,就让孩子一个人长时间躺着,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孤癖。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较长时间地失去接触,谈话和爱抚,缺乏与外界事物的交往,都有可能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育。大脑情绪中心与小脑之间的神经冲动机率减少,会使小脑发育迟缓,出现行走延迟,活动范围窄,接触事物后反应迟钝,久之则发生心理自闭的各种表现。
医学界认为,3岁以前的心理调适是个关键。在此时期,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爱抚和外界的接触。失去这个时机,孩子就可能变得性情孤僻,胆怯、忧郁和任性,严重的还会出现皱眉、吐舌、摆头或其它一些毫无意义的怪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无法成正比例增长,就会对外界事物恐惧,应变能力较差,学习成绩
平平。而自小任性者则在学校时常闹事打架,如不及时纠正,到了青年期会突变为贪婪、粗暴和蛮横。由于情感紊乱和心理失衡会使之喜好攻击人,一旦受坏人引诱便可能沦为罪犯。这在众多法制报刊中选我的案例里,都可以看到。事实上,不少犯罪青年都因幼儿期失去心理教育而造成今日的恶果。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孤独症的症状,家长一方面要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一方面要更加热情地关心孩子,不能有“厌烦”、“嫌弃”心理。要抱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多和孩子接触,多进行感情交流,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塑造孩子健全、完美的人格。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