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孙仁良先生

浏览 15

去年春,天气暖和的时候,孙仁良先生专程到我办公室来找我聊天。他说:“早就想来,因为咳嗽,气喘,寒冷雾多时更重,所以拖到今天才来。”

孙仁良先生快到古稀之年了,比我大接近20岁,与我可以说是忘年交。是文化、学术把我们的友谊连接起来。

先生中等身材,一直很壮实,面色如铜,能喝酒,能抽烟,睡眠也好,平常很少吃药。他为自己有好的身体而自豪。儿女数个,都已成家立业。先生在成都有住房,他戏称为“别墅”,偶尔去小住一段时间。看来,他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很满意。

谁知道,2006年秋天,他咳嗽了一个多月,不找医生诊治,自己以为是感冒,拿些治疗感冒的药吃,可不见好转。后来,竟发现咳出了血,到医院看,却是肺癌晚期了。手术已不能作,靠药物和放射疗法和癌魔作斗争。他休息时到街上散步,我遇到两次,见他头发脱落很多。可见放射疗法对人体伤害很大。他很乐观,知道自己是患了肺癌,对我说,肺上的阴影在减少,身体基础好,能够战胜疾病。我也跟着乐观,以为他战胜癌的气势很旺,不久就会宣告胜利。

没有想到,大概过了一个多月,忽然得知孙仁良先生去世的消息。他到我办公室来是我们之间最后一次见面和说话。这次我们聊天的主题,仍然是谈文化,特别是开江地方文化。他对我说,为了发掘、利用达州市地方文化遗产,他写了长篇论文,建议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如名人文化名片、巴人文化名片等。我很欣赏他的这些观点。我对他说:你写了那么多文章,早就该出一个集子,争取今年出吧。他说:“书是编好了,拿到旅游局去了,等我身体再好点后就拿回。”后来他将书稿拿没有拿回,我不知道,只是没见他的书出版。我想他在九泉里对此事是感到遗憾的。我对孙良良先生再生时不能出版他研究地方文化的书,也深感遗憾。

现在政府提倡抢救地方文化遗产,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孙仁良先生的文化也当属于抢救之列吧。对开江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墓葬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等等,他都有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他为了振兴开江的文化,踏遍了开江热土,他是开江文化的活字典。也可以说,他是生活在开江的对本土文化了解最多、研究最多的一个人。不知他超没有超过前人,我没有调查,不敢肯定。但我知道,现在生活在开江这片土地上的知识分子,象他这样热爱乡土,痴心喜欢地方文化、研究地方文化的几乎没有。不知道后来有没有来者,我也不能肯定,但比较悲观。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之欲吞噬了精神之魂。在灯红酒绿、熙熙攘攘的纷扰里,人们忙着去创造物质财富,去捞钱,去吃喝玩乐,哪有心思去琢磨那些没有现实利益和好处的文化遗产呢!

孙仁良先生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开江文化志》。他本来已经退休,组织上把这个沉重的任务交给他,是对他的能力、学问的肯定,也是对他敬业精神的认同。为写这部志书,他花了大量精力,白天广泛收集资料,夜晚编辑、撰写。就是在他病患的日子里,他也还在为这部志书付出心血和汗水,做好增补和校对的工作。

我在写《这山这水这开江》这部散文集过程中,曾经找孙仁良先生要了一些资料作参考,有的资料直接引进我的文章中。他对朋友的索取是无私的,爽快的。他对我散文集中《漫话开江》这篇写开江历史、人文、经济的长文很赞赏。并说,这篇资料应当收入《开江文史》中。

孙仁良先生有好几种雅好,如书法、绘画,收集邮票、报刊等,且都有一定成就。

朋友,别忘了,一个德艺双馨的好人:孙仁良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