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补阴阳治冷汗

浏览 7

  读中医中药秘方网5月24日钟志明《漫谈“冷得出汗”》一文,颇有感触。忆笔者也曾遇一例“冷得出汗”患者,今介绍如下:

  刘某,男,37岁,山西省平遥县侯冀村人。2009年12月2日初诊。十几年来,每至冬季天气寒冷时则汗出不止,天越冷汗出越甚,汗出以躯干部、胸、腋、颈下为主,头部及四肢无汗,劳动时、天暖时无汗,夏季活动则汗出。夏季汗呈水状,冬季汗出如油。天冷甚伴心慌、心悸。精神疲惫,畏寒肢冷,体温35℃,面huang(白+光)白,两颧红赤如妆,常耳孔流脓,纳可,睡眠易惊,醒后再难入睡,大便溏,小便频,夜间尤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中有浅裂纹,脉弦细略紧。

  此系心脾肾阴阳气血俱虚,有阴竭阳脱之虞,治以峻补阴阳,收敛镇潜。方药:参附汤、生脉饮、桂枝甘草汤、理中汤合方加减:红参15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焦白术15克,山萸15克,干姜6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日服1剂,连服3剂。

  二诊:2009年12月5日,汗出大减,精神好转,但双耳流脓较多,细察之,耳孔不红、不肿、不痛、脓液清稀无臭,乃以初诊方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公英15克,连翘10克,续服3剂。

  三诊:2009年12月9日,汗出轻微,已不是油状,心悸消失,耳不流脓,纳食增加,精神好转,但听力下降,大便不成形,夜尿多,乃以初诊方加炙黄芪30克,炒山药30克,桑螵蛸10克,金樱子15克,6剂后,家属来告,各症均失。

  本案冬季寒水当令,人之阳气虚于表而盛于里。此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阴阳俱虚。汗为心之液,心肾俱虚,阳不敛阴,肾失封藏,故汗出如油。活动时阳气暂达于表,故汗可止。头为诸阳之会,相对阳气较盛。四肢为脾所主,脾虚血无以濡之,气无以煦之,故而头部、四肢无汗。虚阳上越,故面赤耳脓。舌淡脉细皆因于此。故用参附汤、桂枝甘草汤温壮心肾;理中汤温补脾阳;生脉饮益气养阴;龙骨、牡蛎镇龙雷之火;桑螵蛸、金樱子、山药、黄芪收敛固摄;当归、白芍、公英、连翘补血清虚热。全方力专效宏,十余年顽疾得以速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