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治癌”是高度个体化的精准中医治疗体系

浏览 8

现代肿瘤学的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基于 “以瘤为主” 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完备的诊疗体系,临床疗效虽有提高,但已遭遇瓶颈。随着西医学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在肿瘤的细胞水平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迅速进展,促使临床治疗的手段逐步向多学科综合治疗发展。在治疗目标、治疗思维、治疗手段上均开始表现出不同程度地向着中医思维“回归”,即逐渐出现了中西医在治疗上的“趋同”,由“以瘤为本”向“人瘤共重”转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刘嘉湘提出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经过长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经证实了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随着现代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扶正治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科学基础。为客观评价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的价值,应该将其放到肿瘤学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评估,而不是仅仅局限中医学的范畴。 “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是融西于中的综合疗法体系 在循证医学的推动下,综合疗法成为现代肿瘤治疗学的基本特征。刘嘉湘学贯中西,始终强调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具有开放的特征。为医者应该继承这种开放的学术传统,作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实践者,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应该吸收当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而融入到中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实践中,其中包括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知识等。他在深研中医学的同时,对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主张中西结合,扬长避短而取得最佳疗效。他积极研究外科手术、化疗药物、放射治疗、分子靶向的治疗特色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将其融合于中医疗法体系。例如化疗可归属于扶正治癌理论体系中抗癌一端。中医药和化疗结合,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同时增加中医药抗癌的力量。临床上放射疗法则具有良好的消瘤效果,但在治疗的同时往往并发各种炎症,具有温热之性,易伤阴耗液。据此刘嘉湘认为放射疗法也可归属于中医扶正治癌体系中的抗癌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则具有调节肿瘤增长的作用,但本身具有容易耐药,出现皮疹、腹泻、乏力、甲沟炎、口腔溃疡等特征,在抑制肿瘤的同时出现耗气伤阴蓄热的表现。刘嘉湘将其初步归属于具有温热之性的抗癌药物。从而将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有机地纳入扶正治癌的治疗体系。 由于突破了中西医学各自的学科限制,将现代治疗方法纳入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中,从而丰富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从上世纪70年代指导临床至今,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验证,取得很好的疗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益肺抗瘤饮治疗27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研究结果提示:化疗与中医药治疗结合后,癌灶稳定率有所上升,远处转移率有所下降,5年生存率有所上升,充分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 “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是肿瘤学术界较早提出并验证的疗法体系,并且积极推动了现代肿瘤学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广泛实施综合疗法,由此体现了刘嘉湘与时俱进、兼容并蓄、高度前瞻性的学术思想特点。 “扶正治癌”充分重视肿瘤生长环境 目前现代肿瘤学也开始注重对肿瘤微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重视。在2011年,微环境炎症、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肿瘤环境相关的特征被国际知名期刊《细胞》杂志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以此为靶点开发的药物和疗法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从肿瘤细胞本身向肿瘤生长环境的转换。 刘嘉湘较早意识到肿瘤患者内环境失衡的重要性,并提出增强患者自身抗病能力的主张。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敏锐意识到肿瘤发病的核心问题是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失调,治疗上也主张辨证论治以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以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注重患者机体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改善,以此出发提出了“治病留人”“带瘤生存”等“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国内外近年的学术发展趋势也印证了刘嘉湘学术思想的正确性。大家都开始重视人体内环境的调控在肿瘤全程治疗中的作用。 因此,现代医学重视肿瘤内环境和微环境、提倡个体化治疗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逐渐趋同。这些进展均体现了刘嘉湘在学术上具有高度前瞻性的特点。 “扶正治癌”认为免疫功能重建为康复的重要条件 目前肿瘤的免疫治疗成为进展最快的领域,在黑色素瘤、肾癌、肺癌、血液病领域都有高水平的临床证据,充分证实了干预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功能重建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自此人类对肿瘤的研究重心出现了转折点,从始终重视肿瘤细胞的增殖代谢干预向调整人体自身抗癌能力调控的转变。与传统手术、放疗、化疗的理念不同,扶正治癌尤其注重人体自身抗癌能力的提高,即通过全面、动态调整人体机能而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以免疫为主),以达到抗癌的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以人为本”。与现代医学杀伤肿瘤为主要目的的“以瘤为主”的治疗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中医药治疗主张保证生存质量基础上生存期的延长,主张“带瘤生存”的治疗特点,更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非肿瘤的短期消退。刘嘉湘于上世纪70年代即提出中医药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采用辨证论治为主的综合治疗提高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为中医产生疗效的根本。他以此为基础开创的中医免疫研究已经成为完善而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先后从细胞免疫角度从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和免疫监视、免疫逃逸、免疫衰老角度全面揭示扶正治癌的疗效机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改善机体T细胞功能的成果已经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列为中医药治疗肺癌的微观疗效标准,成为新药临床研究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近年肿瘤免疫治疗的再次兴起,再次验证了刘嘉湘的前瞻性。1972年刘嘉湘强调扶正治疗以免疫调节为核心,通过调整自身的抗癌能力以治疗肿瘤,并且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扶正治癌”是高度个体化的精准中医治疗体系 目前以高度个体化为特征的精准治疗已经成为现代肿瘤学的特点。美国FDA批准的新药中,超过80%为分子靶向药物,现代肿瘤治疗从“杀伤”向“调节”,从“规范化”向“高度个体化”的精确医学发展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向传统中医学重视人命的回归,因为中医学向来重视患病者的个体特征,辨证论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刘嘉湘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连续发文阐述了辨证在扶正治癌学术体系中的核心观点,提出扶正为主的治疗体系,辨证是关键。他强调要详辨机体的正虚类型,辨正虚要明确气、血、津液、精、阴、阳,反对不加辨证的十全大补;辨邪毒要落实到气滞、血瘀、痰湿、热毒,反对不加辨证的以毒攻毒。 刘嘉湘结合现代医学进展,提出中医药治疗的靶点就是体内不断变化的证候,无论分子、基因、细胞水平的紊乱,最终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就是各种中医的证候。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是以多靶点为特征。靶向治疗出现耐药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体内的靶点已经改变,而治疗上没有及时更新造成。 中医药的优势则是可随时动态辨证,从而动态调整失调的机体内环境,彰显了中医药在临床上的优势。刘嘉湘近年又积极探索肺癌气阴两虚证的客观基础,建立“扶正治癌”的疗效预测模型,为精确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刘嘉湘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扶正治癌”学术体系,当时已经充分反映了现代肿瘤学的综合观点、高度个体化、精准治疗、重视肿瘤环境等先进理念,是一种体现了肿瘤学发展趋势的先进学术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刘嘉湘对中医学术精髓的精准把握和肿瘤发病规律的深刻洞察。(田建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