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周岱翰创建肿瘤专科 开创中医肿瘤事业

浏览 8

名中医周岱翰是当代中医肿瘤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导师,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岱翰从医50年,学验俱丰,是我国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及开设中医肿瘤学课程的学者之一,从言传身教的“师徒模式”到创立大学本科选修课及研究生的教学,从主编《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食疗学》等多本教材到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中医肿瘤专业分化课程及临床实习,已为本学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为中医肿瘤学的教育事业开启了一盏明灯。 而今,已桃李满天下的周岱翰依然活跃在临床和教学的第一线,他长期致力于完善中医肿瘤学术体系,推动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及其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在中医肿瘤学教学、科研与临床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他不仅是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奠基人,更是中医肿瘤学教育的先行者,为中医肿瘤学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建肿瘤专科,开创中医肿瘤事业 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肿瘤门诊,到而今建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弹指一挥间。周岱翰1960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8年基层的医疗实践锻炼了扎实的临床技能。并从此开始接触到肿瘤病人,他潜心研究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从中医辨证、中药治疗入手,对一些肿瘤病人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特别是利用养阴解毒法治疗经过放射治疗后皮肤溃烂、渗液腥臭的肿瘤病人。在这种情况下,他意识到中药抗癌会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对乡间治癌乏术的悯怀和求知的驱使,遂立志从事中医治癌研究。他翻遍学校图书馆、科研处的资料,刻苦钻研中医原著,涉猎中外专业进展,写出了一些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文章,参与广州地区肿瘤科研协作。 1976年因广东省继承名老中医经验需要,周岱翰调入广州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一面跟师,一边授课,岭南名医周子容、关济民老先生医学造诣精深,临床技巧娴熟,对他的学术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1979年编写了第一本《常用抗癌中草药》,书中包括了人参、黄芪、莪术、肿节风、鸦胆子、山慈菇、断肠草等近50味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药,详细介绍了药物的药用部位、化学成分、性味功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等。1978年,他白手起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经过多年肿瘤专科门诊经验积累,1987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肿瘤科病房;2002年创建二肿瘤科,现已成为集中医肿瘤实验室、肿瘤教研室多个肿瘤专科门诊以及4个肿瘤病区的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是华南地区集医、教、研一体的中医药肿瘤研究基地和全国中医肿瘤临床治疗中心。这为今后肿瘤专科分化的本科和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临床教学基础。 探讨和践行中医肿瘤专科教育的路子 较早开展中医肿瘤专科教育的探索: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学已有相当的了解,影像学技术、内镜、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使肿瘤早期诊断进入亚临床癌阶段,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促进医学精准治疗。即使如此,西医肿瘤学教育仍然是西医院校教学的薄弱学科,未能在全部院校开设肿瘤学课程。而中医肿瘤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中医学学科分化中更显单薄。早期并没有肿瘤专科教育,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岱翰先后编写广东省中医肿瘤专科班教材和大学选修课教材《中医肿瘤学讲义》,该书指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治疗的绳墨;1982年举办了广东省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介绍中医治疗癌瘤优势与临床应用,为广东省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了一百余名中医治癌骨干;1985年起在大学主讲《中医肿瘤学》选修课程,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12期全国中医内科肿瘤高研班; 8期肿瘤综合治疗新方法新技术学习班,一批中青年肿瘤专科学术骨干脱颖而出,不少学员先后担任县、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1997年,周岱翰将自己从事肿瘤临床20余年的经验汇集成册,出版了《肿瘤治验集要》,该书已明确提出了“带瘤生存”的观点,强调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毒根深茂藏”,意指躯体肿瘤是内脏病变在局部的表现,病灶由里及表,隐蔽而广泛。根据临床实践,认为“辨证治疗常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称为带瘤生存”,促进肿瘤治疗模式和策略的转变,改变以往偏重攻伐,易造成过度治疗的局面,从而对肿瘤防治产生重大的影响。1999年以来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科研人员,培育了一大批硕士、博士,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学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研究生、进修生、中青年教师等各级专业人员。 积累办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在多年临床经历中,半数以上的肿瘤患者都需要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中医药治疗。加强“既掌握中医,又具备肿瘤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在多年举办全国中医肿瘤高研班和本科选修课的基础上,周岱翰抓住大学“本科教学学科专业分化”的机遇,敢为人先,于2005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率先开办中医肿瘤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本科教学注重“三基”培训,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到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临床基本技能是医学生成功完成医疗活动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是形成和发展各专科技能的基础。我们通过将“病例讨论法”用于现在的本科班(中医肿瘤方向班)和研究生的临床实习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巩固临床技能训练(如肿瘤的中医四诊),强化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对病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辨证论治,尤其对一些临床遇到的少见癌症和某些疾病的特殊处理或操作,更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查房或示教,通过病例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问诊、体检和病史采集中学会了与病人沟通,从而加强临床“三基”训练。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中医肿瘤专业不仅要掌握好扎实的中医内科基础,还要了解肿瘤的现代研究及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通过课后指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有关病种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撰写小论文,把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教育思想深入到课程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和主动查阅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医肿瘤学教学提供一套可行教学方法。 编写中医肿瘤学教材,规范高等院校中医肿瘤教学课程: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于内科学等临床学科,既往已有较为完善的教材,周岱翰指出:“高等中医院校的本科教育未能设立中医肿瘤学课程,也未有较完整的中医肿瘤学讲义,不利于中医药抗癌研究技术骨干培养,也不能满足日益增加肿瘤病人临床治疗的需求。”他在多年编写中医肿瘤专科班和选修课讲义的基础上,2011年全国遴选中标为教材主编,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遂组织全国专家历经一年多的编写、修改并出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一本规范教材《中医肿瘤学》,全书包括肿瘤学总论、治疗学各论和抗癌中药制剂,具体介绍了头颈部癌瘤、胸部癌瘤、腹腔癌瘤、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癌瘤、妇科癌瘤、淋巴造血系统癌瘤、传统抗癌中成药、现代抗癌中药制剂等。该教材指导思想和内容强调突出中医特色,以中医治癌临床技能和疗效特色贯穿全书;作为中医肿瘤学教材,注重各类肿瘤的治疗和药物应用,针对目前癌症患者早期发现少,偏重讨论中晚期癌症的论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从中医源流上了解癌瘤的病因、病机、传变与论治,熟悉常见癌瘤的诊疗技能、理法方药,可胜任中医肿瘤专科医师的知识需求,也可作为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科研协作的参考书。该书于2014年再次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推动学科发展,倡导院校教学与传承创新双轨推进 周岱翰从事中医肿瘤医疗、教学、科研50年,学验俱丰,学术上一贯倡导衷中参西,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注重科研,其学术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日渐成熟、不断创新升华的阶段。从多层次教育、多形式、全方位的学术思想研究和学术传承模式体系,建设了一支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传承与创新队伍,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 目前,中医用于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和民间验方很多,而中医的特色在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又无法充分展现,中医肿瘤学科优势的发展不尽人意,希望真正培养一批能对中医原著有深刻体会并能发扬中医的学子,中医的发展就会有新生力量。由于很多肿瘤专业的硕士甚至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中医基础不扎实,课堂中学到的往往不能应用于临床上,中医经典不能回归临床,为鞭策学校博士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2008年起,周岱翰把自己的门诊诊费捐赠出来,在大学设立周岱翰优秀博士论文奖;2014年开办中医肿瘤卓越班并设立奖学金,希望学生努力学习中医,为中医肿瘤事业添砖加瓦,通过以上各种教育模式,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接受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硕士、博士以至博士后科研人员人才。 弘扬歧黄医术、拓展中医治疗肿瘤特色是周岱翰数十年来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他多次出国讲学,足迹遍及欧、美、亚、澳等20余国,每年有大量的外宾、华侨前来求诊,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区。作为中医教授,周岱翰登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高等学府谈阴阳、讲伤寒、论气血、辨虚实、写著作、收弟子,被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聘为博士生导师,学生梁利明博士为西悉尼大学中医系教授。 作为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岱翰毫无保留把自己数十年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授给徒弟。其首批学术继承人林丽珠已于2005年结业出师,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名师高徒”奖,现已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学术继承人王雄文、刘展华、蒋梅、张恩欣等教授也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的学术骨干。 作为现代中医肿瘤学教育的先行者,周岱翰预见,随着专科分化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医肿瘤学科专门人才梯队的建设将更趋完善,中医肿瘤学科发展亦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刘展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