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郭剑华治验案

浏览 9

  该患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见坐位时腰骶部及左下肢后侧明显牵扯性胀痛,随坐位时间延长而疼痛加重,站立位或行走时疼痛反减轻,常规诊治无效。此乃肾虚为本,瘀血内阻,故借温针灸以补肾活血,腰椎斜扳法整脊,辅以内服腰舒胶囊,外敷活血消炎膏,而获痊愈。本案重在针刺法取舍得当,采用齐刺法消除局限而深层的症状,定点旋转扳法改善椎间盘突出物在坐位状态下的位置,不再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何某某,男,56岁,药工,重庆人。2011年7月11日初诊。

  患者因“间断性腰痛3年,加重伴左下肢后侧疼痛1月”就诊。患者长期弯腰用力,3年前出现腰骶酸胀,无明显下肢放射痛,曾经推拿及内服中药治疗后腰痛逐渐消除,偶在劳累后出现腰部酸胀不适,但不影响正常运动及生活。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在坐位活动时左下肢后侧明显牵扯性胀痛,站立位及行走时疼痛减轻,夜间睡眠时偶感下肢酸胀,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

  患者见在坐位时腰骶部及左下肢后侧明显牵扯性胀痛,随坐位时间延长而疼痛加重,站立位或行走时疼痛反而减轻,饮食正常,睡眠好,二便调。查:精神状态好,面色略显晦滞,行走自如,舌淡红,边有瘀点,舌下脉络略显瘀滞,苔薄白,脉轻取平和,重按稍涩。

  左侧腰骶部肌肉较紧张,脊柱无明显侧弯,第四五腰椎棘突左侧旁开1.5厘米深压痛(+),叩痛(+),可引出左下肢后侧牵扯痛;左侧梨状肌未触及条索状结节,压痛不明显,直腿抬高试验(+)。MRI提示:第五腰椎与第1骶椎间盘膨出伴突出(中央旁型)并椎管狭窄;第四五腰椎椎间盘膨出并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变。

  古语有云“腰痛多责于肾虚”,其腰痛性质以酸痛为主,劳后加重,可考虑有肾虚之象。腰痛日久,气血不和而瘀血内生,久病多瘀,瘀血乃为阴邪,静则痛增,动则痛减为其特征,故患者出现坐位痛显而行走反减的腰痛特点。舌边瘀点、脉涩为瘀血表现,舌脉合参,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此乃肾虚为本,瘀血内阻。

  治以补肾活血之法。予温针双侧肾俞各1壮;电针密波刺激第四五腰椎夹脊穴,左侧环跳-委中、飞扬-昆仑,留针20分钟。腰椎间盘突出症轻手法推拿,舒筋手法为主,辅以腰椎斜扳法整脊;内服腰舒胶囊2.0克,每日3次;外敷活血消炎膏,每日一次。

  二诊(7月31日):患者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虽疼痛有所缓解,但久坐约半小时即出现左下肢后侧胀痛不已,必须起身活动或卧床休息即可缓解。考虑其症状仅出现于坐位,坐位时腰椎间盘受力最大,突出物受力后更加外突,局部瘀血更加明显。而改变体位后椎间盘突出物改变位置,局部瘀阻消除则症状消失。选择坐位施以齐刺法,在其痛点最明确处直刺一针,现在浅层(皮下)行捻转手法令之得气,遂深入中层(肌肉层)行轻提重按手法令之得气,再深入里层(深筋膜层)行轻提重按手法令之得气,患者自觉腰间胀痛连及左小腿后出针。再采用坐位定点牵引旋转扳法,患者跨坐于治疗床上,双手交叉做抱头状;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拇指置于第四腰椎棘突处,左手从患者胸前绕于右肩部,令患者做腰部前倾前屈运动之同时牵拉患者上身,并向左侧做旋转运动,而右手拇指同时推动第四腰椎棘突。过程中闻及腰椎小关节弹响声。嘱其适当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三诊(8月3日):诉坐位时腰骶部仍有轻微酸胀感,但下肢胀痛现象已消除。采用常规针刺、推拿治疗10次后腰痛消除。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髓核从纤维环的破裂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腰痛或同侧下肢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候群。由于椎间盘突出部位不一,对周围组织产生机械性压迫或炎症刺激亦不相同,所出现症状也表现各异。在临床上应细细体会即可知晓其个中道理。是例症状表现特殊之处在于仅坐位时出现腰腿牵扯痛,虽然通过针灸推拿等常规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但久坐之后仍较明显。痛有定处是瘀血证的特点之一,瘀血局限且深,用常法无以散之。

  对此病,郭剑华常用齐刺法破瘀结、复正气。《灵枢·官针》载“齐刺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故在该痛点采用齐刺法可消除这种局限而深层的疾患。又云“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此谷气当为人体正气,(《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缓。”)正气来复,则邪气自散。加之坐位状态下定点旋转扳法可改善椎间盘突出物在坐位状态下的位置,使之不再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病情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