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石韦

浏览 7

《中药大辞典》:光石韦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Guānɡ Shí Wéi

别名:牛皮风尾草、大石韦、石莲姜、岩莲鸡尾(《四川常用中草药》),大鱼刀(《湖南民间药物资料》)。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光石韦的带根全草。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态:植株高25~60厘米.根状茎短粗,斜行或横走,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褐色,边缘不整齐。叶簇生;叶柄长5~9厘米,幼时被毛;叶片披针形,长20~5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叶厚革质,淡绿色,上面有黑点,有时被少许脱落的星状毛,下面初被白色星状毛,最后则完全无毛;侧脉稍明显。孢子囊群分布在叶片中部以上。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及湖北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微寒,味苦微辛。"

功能主治:

①《四川常用中草药》:"除湿,泻肺热,利小便。治咳嗽、吐血、小便不利。"

②治瘰疬。(四川)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中华本草》:光石韦

出处: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Guānɡ Shí Wéi

英文名:Herb of Balt Pyrrosia

别名:石韦、一包针、石莲姜、牛皮凤尾草、大石韦、岩莲鸡尾、铁牛皮、牛舌条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光石韦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rosia calvata (Bak.) Ching[Polypodium clavatum Ba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20-60cm。根茎粗短,横生或斜升,顶部密被披针鳞片,长渐尖头,边缘有锯齿。叶簇生;叶柄长4-10cm,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叶片革质,披针形,长20-50cm,宽2-4cm,渐尖头,向基部变狭成楔形下延;叶片上面偶有一二星状毛及小凹点,下面幼时有白色细长星状毛,最后完全脱落并为绿色;侧脉略可见。孢子囊群在叶片背面中部以上散生;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800m的林下石上或树干上,成丛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多卷成压扁的管状或平展,革质,一型。叶片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不下延,全缘,长20-50cm,宽约3cm。上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小凹点;用扩大镜观察,可见叶下表面有星状毛或细绒毛,孢子囊群密布于叶下表面的中部以上。叶柄长4-8cm,宽3-4mm,有纵棱。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下表皮的星状毛稀少,具5-6个分枝,分枝长130-320μm,宽25-35μm;柄由1-5个细胞组成,长160-430μm。孢子长约70μm。

叶横切面: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主脉下侧和叶肉组织有数个分体中柱。靠近上表皮有下皮细胞。主脉靠近下表皮的厚壁组织发达,连成半环形,而靠近上表皮者较少。

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10-14个。

化学成分:含杧果甙(mangiferin)11.4%,异杧果甙(isomangiferin)7。84%及痕量的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鉴别:

(1)取石韦、庐山石韦、华北石韦、有柄石韦粉末各5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提取至提取液近无色。取提取液各2ml分置试管中,加镁粉少许,再加浓盐酸1-2滴,除有柄石韦外,其余3种石韦提取液均沿管壁出现粉红色。(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 取石韦、庐山石韦、华北石韦、有柄石韦粉末各5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沸程60-90℃)-氯仿(3:1)适量提取,至提取液近无色,浓缩提取液至2.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取4种供试品溶液及里白烯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青岛)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上行展开,取出晾干,喷5%磷钼酸乙醇溶液,120℃烘10min,供试品层析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以同样方法进行薄层色谱,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用正己烷-丙酮(5:1)展开,喷5%浓硫酸的乙醇溶液,于120℃烘10min,供试品层析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性味:苦;酸;凉

归经: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止咳;止血。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小便不利;热淋;沙淋;颈淋巴结核;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

1.《四川常用中草药》:除湿,泻肺热,利小便。治咳嗽、吐血、小便不利。

2.治瘰疬。(四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