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颈淋巴结结核疗效满意

浏览 7

颈淋巴结结核是外科常见病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多。运用中药治疗本病8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 6~15‘岁者42例,16~25岁者24例,26~45 岁者15例,大于45岁者5例;病程2~6 个月者48例,7~12个月者20例,l~2年者18例。

临床表现:初起颈部一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核状肿块,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亦无疼痛。病情发展,核块与皮肤粘连,有轻微疼痛。化脓时皮色转为暗红,肿块变软,脓肿破溃及脓液稀薄,夹有败絮样物。疮口迁延,不易愈合,可形成窦道。肿块穿刺抽液作PCR检测,结核菌DNA呈阳性反应。

排除伴有肺结核或其它肺外结核者。

二、治疗方法

处方:夏枯草、蒲公英各30克,炙穿山甲20克,海藻、海带、海蛤壳、海螵蛸、昆布、乳香、没药、浙贝母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混匀,每次3~5 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三、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颈部肿块消散或窦道愈合,症状消失;好转:颈部核块缩小l/ 3~2/3或窦道脓水减少,症状改善;未愈:颈部核块不消,窦道不愈合,症状未改善。

疗效:本组经治疗,痊愈64例,好转 18例,未愈4例。疗程最短3日,最长8 日,平均4.8日。

四、典型病例

林某,男性,6岁。症见微咳,低热,口干咽红,午后潮热10余日,并见两颊潮红,心烦不安,夜间盗汗,小便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双侧颈部见8个核状肿块,最大者l厘米×1.2厘米,推之可移,皮色不变,压之无痛感,边界清,质地中硬。体温波动在37~C~37.6~C。血常规检查白细胞 12.8x109/升,中性52%,淋巴48%,核块穿刺抽液作PCR检测结核菌DNA呈阳性反应。X线检查左上肺炎。曾行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炎治疗l周无效。予本方3克口服,每日3次。3日后复诊体温正常,颈淋巴核块已消6个,继用2日,颈淋巴结核块全部消除,血常规复查:白细胞’7.2x109/升,中性68%,淋巴32%。

五、体会

颈淋巴结结核为结核杆菌引起的颈淋巴结慢性感染,多为继发。由于感染的途径不同及临床应用抗生素不当,使一些细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而中药对耐药细菌可有较好的疗效。本病中医称之为“瘰疬”,以颈部结核累累如贯珠状而得名,本病与“痰”的关系密切,故中医治疗以消除痰邪为主。本方以四种海产类药物为主组成,其味咸,性寒,入肝、胃、肾经,具有清热消痰、软坚散结之功;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清热散结;夏枯草入胃肾经,清肝火,散郁结;昆布、穿山甲味咸性寒,皆入肝胃经,清热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活血,通经排脓;蒲公英味苦甘,性寒,人肝胃经,解毒消痈;乳香、没药味辛苦,性温平,人肝心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综观全方,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散结,使药力直达病所,故核块可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