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浏览 8

中医学认为,各种病证都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因而某药物能治疗某些脏腑经络的病证,就归入某经。因此,中药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者对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进行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联系。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等22味中药均人肝经,人肝经率达100%;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中药入大肠经率亦达100%;具有止血作用的仙鹤草、白及、大蓟等21味中药入肝经率为85.%,符合“肝藏血”的认识;具有止咳作用的杏仁、百部、贝母等18味药,具祛痰作用的桔梗、前胡、远志等23味药,具平喘作用的麻黄、地龙、款冬花等13味药,人肺经率分别为100%、100%和95.5%,符合“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的论述。对单味药的归经和药理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当归对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与当归入心、肝、脾经的关系密切;红花入心、肝经与其对血液循环系统和子宫的作用密切相关;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53味壮阳中药全部入肾经,符合中医认为肾主生殖的理论。

古人的归经是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的,已知药效成分分布最多的部位,不一定是该药作用最显著的靶器官。研究者从中药药理作用体现部位的角度研究归经,提供了中药归经的功能方面的依据。研究认为,所归之经不一定是该药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而是其功能的体现部位。例如,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郁李仁、火麻仁等18味功能泻下通便的中药归大肠经,其药理作用部位均在大肠,符合率100%;大黄、三七、仙鹤草、白及、大蓟、小蓟、地榆、茜草等功能止血,归肝经,研究表明具有止血作用,这与中医理论认为出血主要责之于肝不藏血相一致。

中医脏腑的概念与解剖学器官实体有区别又有相关。因此,中药传统归经所归脏腑,与现代研究药理作用所指的器官组之间,可能吻合,也可能不吻合。例如,南瓜子功能驱虫,其有效成分是南瓜子氨酸,其分布在肝肾最高,而南瓜子归胃、大肠经,实际上指在此发挥驱虫作用。中医理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是抽搐、震颤、动摇等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的疾病均与肝相关,而归肝经的中药能止惊厥抽风。天麻、钩藤、全蝎、白花蛇等22味功能息风止痉的中药均归肝经,药理作用均能抗惊厥,符合率100%,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具体部位在神经系统。

中药成分复杂,到底什么是药效成分有时很难下定论,其功能和临床效果常常是多种成分作用于多个系统所产生的综合效应。鉴于此,以药理作用的观点解释归经,与中医药理论本意更为贴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