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汉·《金匮要略》方。
【处方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剂型规格】蜜丸,每丸重9g。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阴阳气血不足,虚劳里急,自汗,短气之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1丸,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3~7岁服成人1/3量。
【禁忌证】忌气恼寒凉,阴虚火旺者忌用。
【功效与作用】
1.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某部位的异常搏动使心脏搏动速率或节律性不正常,导致心脏生理功能或器质性的心脏病变。一般可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早搏、房颤等几种类型,有人报道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几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得到满意的效果。用法是取黄芪建中丸内服,每次9g,每日3次;或用黄芪建中汤辨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典型病例顾××,男,41岁。1967年在运动间突然发生心动过速,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后每年有多次类似发病。1975年下半年起,因工作劳累而频繁阵发心动过速,至1978年初几乎每日频发。多次住院,EKG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开始时压迫颈动脉窦或眼球或进气等法有效,以后频发时失效经住×院已20余天,多种治疗未获控制,发作时间短则半小时,长则连续10余小时,症状为心悸,气短,头晕,胸闷压迫感,严重时精神烦躁不安,已经有过多次跳墙越墙等各种精神症状;日发数次或10余次不定,每发心率均>200次/分,发病前先有频繁早搏。于1978年4月来院初诊,发病时情况如上,缓解时神情淡漠,动则短气,稍有心慌胸闷,面色淡黄,舌边齿痕,质淡紫气,苔薄,脉弱伴结代(早搏最多20次/分),血压及血脂正常X线心肺()辨证:思虑劳倦过度,心脾两伤,宗气戕乏,气逆膻中,神无所归,气乱而阵发性心悸不安;久病气血两亏,不能养心,发为气短,心悸,胸闷;血虚无以上华,故面黄乏华;心气不匀,血运失常,则又伴发结代舌胖质淡紫,脉濡弱,均气血不足之象。法以益气建中养心益阴,黄芪建中汤合生脉散主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每周复诊1次,辨证加减。服药1月余基本痊愈,后改服丸药巩固疗效。
按本例阵发性心动过速伴早搏,病史11年,逐年加剧,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日虚里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即虚里动甚急促如喘而有间隙如绝之状,其病在膻中,由中气不守而然。加之劳累思虑过度,心失所养,神不潜藏,故气乱而心悸促数不宁。所以治本在于建立中气,配以补气养阴,使脾胃气旺,宗气有源,乃能上贯心脉而气血流畅。服药仅有2、3天即获初效;数年顽疾,经1月余治疗得以控制。
2.冠心病(胸痹)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多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多表现为心悸、心绞痛等症状,用黄芪建中丸汤)治疗冠心病,得到显著效果用法是取黄芪建中丸内服,每次9g,每日2次,或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典型病例刘××,男,56岁,干部,1978年8月7日初诊。自诉患冠心病四年余近两月常发心绞痛,伴室性早搏,曾住××医院治疗,服丹参片,潘生丁,消心痛等药未效;询之胸痛彻背,动则气短,心悸,易出汗,背冷肢凉,近几日多梦失眠,胃纳显减,夜尿频而清长,大便微溏;诊见面色白,舌质胖嫩,边多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结。心电图提示: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心肌损害;3.偶见室性早搏。证属中气虚弱,心阳不振,寒凝气滞,脉络痹阻所致之胸痹。治宜温中补虚,寒通络,予黄芪建中汤加味共服近20剂,后改服丸剂善后,1年后随访,未曾复发。
按胸痹证一般治法,多以活血理气、通阳化浊为主。本例的病机,属于心脾两虚,中阳式微,输运无权,从而导致心气虚,是以胸阳不振,气滞血瘀,痰浊滋生。故以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而治其本,佐以郁金,川以活血通络,沉香温通壮阳、降逆,而治其标,标本兼顾,胸痹遂平。
3.慢性铅中毒
慢性铅中毒属于长期接触低浓度铅尘或铅烟引起的职业病,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含铅容器贮存食物和饮料也可引起,病程绵延,或肠绞痛反复发作,治疗颇为困难。有人报道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驱铅治疗慢性铅中毒42例,并用西药对照治疗35例,得到满意效果。二组均采用驱铅疗法(口服枸橡酸钠或静滴或肌注依地酸二钠钙)。治疗组给予黄芪建中汤,每日1剂,分3次煎服,对照组,静滴或推注10%葡萄糖酸钙,肌注阿托品。结果二组全部病例均治愈,治疗组中毒治愈时间17.5±3.14天,对照组中毒治愈时间24±3.892天,治疗组平均快6.5天,二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黄芪建中汤治疗铅中毒疗效较快。
按钙和铅在体内有类似生化过程,吸收后进入血循环,主要以磷酸氢铅,甘油磷酸化合物,蛋白复合物或铅离子状态分布于全身各组织,最后约95%以不溶性磷酸铅稳定地沉积于骨骼系统,仅少量存留于肝、脾、肾、脑、肌肉等软组织和血液。血铅、软组织和骨骼铅处于动态平衡。在感染、饮酒、酸中毒食物缺钙、饥饿等情况下,均能使骨内不溶解的磷酸铅转变为可溶性磷酸氢铅而进入血循环和软组织,以致急性发作。它使卟啉代谢紊乱,引起血红素合成障碍,致贫血和点彩红细胞增多影响周围神经特别是太阳神经丛病变,致平滑肌痉挛而铅绞痛等等。医者认为对慢性铅中毒急性发作,特别是伴肠绞痛者,施以黄芪建中汤,对证对因,甚合病情。既可温中补虚,治其本;又能缓急舒李,治其标,从而标本兼顾。但本方不能排铅,故积极进行驱铅,仍然是治疗慢性铅中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治疗中不能忽视的。
4.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耳腔液或分泌物渗出,伴有头晕或头痛听力下降或消失等症状,有人报道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本病,获得满意效果,共治疗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50岁,其中14~20岁13例,21~30岁7例,31~40岁6例,40岁以上者4例;病程最短者1.5年,最长者20年,平均为10.5年。经治疗后,30例中治愈10例,占33.3%;显效14例,占46.7%;无效6例,占20%。
典型病例陈××,男,39岁。1980年4月9日初诊,自述:右耳间断性流脓,并有头痛头晕,听力减退近10年,听力消失3个月。每以抗生素及维生素C等药治疗后,能好转一个时期,长者2月,短者20~30日复发。近日来发作频繁,自感苦恼异常耳科检查:
右外耳积有大量脓性分泌物,鼓膜紧张中央大穿孔,锤骨柄存在,听力损伤达30~40分贝。面色萎黄、懒言乏力,右耳流出清稀脓汁同侧耳垂亦有湿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右关小滑。并告知不思饮食,大便溏泄日行数次已4年。证属气虚湿滞,津血受阻,闭清窍。治以益气通阳,健脾祛湿,托腐生肌。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之,共服二十多剂,痊愈,随访9年后,未见复发。
按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功能培补中气以调内外之虚损。用于化脓性中耳炎,取其补气扶弱,托病生肌之作用,配连翘益气和血,同时亦能解毒。古人认为“为十二经疮家之圣药”;更伍白芍酸甘化阴,芪芍相伍对久不收口的慢性疮疡有良好排脓生肌作用;饴糖甘温益气,桂枝温阳通脉,配白芍益气之同时兼有和营之力。综观全方,补虚能生气,升清可降浊,濡脑溢津血,腐生新肌,清气上奉,脉络和通,目明耳聪。
5.慢性荨麻疹(风疹)
荨麻疹为常见的皮肤病之一,西药治疗多用抗组胺药、素、钙剂等予以治疗用黄芪建中丸(汤)治疗本病,得到显著的疗效,用法是取黄芪建中丸内服,每次9g,每日2次,或用黄芪建中汤辨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典型病例王××,女,34岁,工人,1979年10月30日初诊自诉患风疹8年,发疹前背部发冷,腹中冷痛,大便溏泄,继则周身瘙痒,疹块遍及全身,大者如银元,小者如麻疹,多于晚饭之后发作,天气寒冷更易发作,年几无宁日先后服过许多中西药及注射与熏洗诸法,难以控制。阅其病历,激素、钙剂、维生素类均为常用之品;中药多为散风、凉血、祛湿之剂。查四肢及躯干见有大小不等之疹迹色淡,并有搔破之爪痕。舌淡苔白多津。诊为虚寒风疹,治宜温中健脾,养血祛风拟黄芪建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之,口服约20剂,痊愈,未见复发。
按荨麻疹属于祖国医学“风疹”“瘾疹”之类,床多从“血热”、“风湿”论治本例风疹缠绵八载,属于久病脾,肺气虚,中阳不振,虚寒内生故发疹前腹痛悠悠而便溏,阳不卫外则理不密,是以薄暮形寒而疹发。无怪乎清热凉血,疏风祛湿诸药屡服而不验。故选用黄芪建中汤合玉屏风散以补虚扶正固表,参以当归、党参增强补气益血之力,中气充沛,腠理致密,血濡,表里自和,八年沉疴竟告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