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合白头翁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浏览 8

【药物组成】白术9 g 白芍6 g 陈皮4.5 g 防风6 g 白头翁15 g 黄柏12 g 黄连6 g 秦皮12 g .

【组方依据】本合方为肝经湿热,热毒壅滞肠胃,脾胃受损而设。若素性抑郁,情志不畅,则可致气机阻滞,如复感湿热之邪,可发此证。肝气郁结,失其条达之性,疏泄失常,则横逆侮脾,导致土虚木乘,脾受肝制,运化失职,故见神疲倦怠、乏力、纳少;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故见大便溏泄;湿性黏滞,壅滞肠道,则见腹痛、里急后重、粘滞不爽;湿郁化热,湿热熏灼,下注肠道,则见口渴、肛门灼热;湿热化毒,深陷血分,熏灼肠胃气血,则见下利脓血。故以此二方相合,使肝郁得以疏解,脾运得以复健,肠道湿热得清,气机升降调畅,则诸症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以白术健脾燥湿;白头翁清血分热毒,兼可治痢;黄柏、黄连皆苦害清热,解毒燥湿,两者相合,前清中焦之湿热以厚胃,后祛下焦之湿热以清肠,共为清热祛湿止痢的要药;白术合黄柏、黄连可增强祛湿功能,又可防二者苦寒太甚;陈皮理气醒脾,合白术使补而不滞;白芍酸甘微寒,既可补养肝阴,调肝气,又可防白头翁、秦皮泻肝太甚;防风辛甘微温,性发散,可舒散肝郁之气;秦皮性昧苦寒而涩,既凉血解毒,又可收涩止痢,合白头翁还可清肝。全方合用,共起补脾泻肝、清热祛湿、凉血止泻之功。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或有发热,舌红苔黄或薄白,脉弦缓或弦数等为用方指征。

【临床应用】

1.细菌性痢疾

临床上以发热腹痛,便意频频,里急后重,痢下脓血,便后仍腹痛为主要表现,伴肛门灼热,渴欲饮水,小便黄赤,纳差少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可使用本方治疗。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对临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泻下赤白,或有鲜血,腹痛或有肠鸣,泻下不甚急迫,或有里急后重,或低热消瘦,口干而苦,身倦乏力,纳食减少,心烦少寐,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使用本合方指征。

3.淋菌性直肠炎

临床上有不洁性接触史,细菌学检查可以确诊,对伴有肛门部坠胀不适或疼痛,左下腹隐痛,有粘液脓血便,或有里急后重和发热,多伴有生殖器官的急性淋菌性炎症反应,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为用方指征。

4.慢性阿米巴痢疾

多有急性阿米巴感染的病史,病原学检查可以确诊,腹泻反复发作,症状与饮食或情绪变化有关,大便腐臭明显,多呈黄糊状,带少量粘液,伴脐周或下腹部疼痛胀满,腰酸肢冷,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腻,脉细数者可以本方治疗。

5.克隆病

对克隆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右下腹或脐周疼痛,腹泻糊状大便或黏液脓血便,腹泻后疼痛可稍减或无明显减轻,部分伴发热,里急后重,纳差消瘦,并有口腔或睑结合膜等黏膜溃疡,舌质暗红,苔薄白干,脉弦细数等可用本合方。

6.急性肠炎

临床上以发热恶寒,腹痛里急,肠鸣泻泄,泻下臭秽,为蛋花样或黄色水样便,肛门灼热,口渴尿黄赤,口干欲饮,心胸烦热。或伴有恶心呕吐,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等为用方指征。

7.胃肠神经官能症

临床上以腹部不适,或痛或胀,或肠鸣腹泻,或素有食少便溏,便后腹胀腹痛可减轻,症状常因情绪波动而加重,常有呃逆胸闷喜太息,口干心烦,舌质红,脉弦细数等可使用本方。

【临床报道】白荣禄以本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用白头翁、白术、白芍、地榆、槐花、乌梅各15 g,黄芩、秦皮、陈皮、防风各10 g,黄连、甘草各6 g。水煎服,日1剂。泄泻重者加赤石脂涩肠止泻;脓多者加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血多者加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黏液多者加制乳香、制乳没保护肠黏膜;大便稀溏者加党参、山药、扁豆以健脾止泻;腹胀下坠加木香、焦山楂行气化滞。治疗一男性患者,腹泻夹脓血便一年余,每日4~6次,左下腹疼痛,腹痛欲便,便后痛减,舌质红,苔薄白夹黄腻,脉弦细数。经用上方治疗6剂腹泻腹痛大减,脓血便黏液便减少。继以上方15剂大便正常,腹痛消失,后以参苓白术散调理而愈,随访1年未发。刘彩莉等以本合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3例,并与西药组63例对照。两组均按1974年日本厚生省特定的标准及1987年全国肛肠病学会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确诊。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程度、病变部位、职业等比较无差异。治疗组用合方: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甘草、防风、炒白芍、陈皮、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后将药渣用400 ml 水,温火煎30 mn 至100 ml ,保留灌肠,每晚1次。全疗程8周。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每次1 g,每日3次服用。病变在左半结肠者,另用柳氮磺胺吡啶片2 g与灭滴灵0.4 g研末,加庆大霉素16万 U,普鲁卡因300 mg 加生理盐水50 ml,保留灌肠,每晚1次,全疗程8周。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结肠镜的改变、免疫功能测定、血液流变学、癌胚抗原等。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48例,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11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等检查肠黏膜病变较前有所减轻,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3例,无效(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无变化)1例,对照组分别为18例、14例、17例、14例。免疫五项检查( IgG、 IgA、 IgM、 C3、 C4)检测治疗组用药前后相比差异显著,对照组则无差异。癌胚抗原检测治疗组治疗前有13例阳性,治疗后减至3例;对照组治疗前有14例阳性,治疗后亦无变化。

【临床体会】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本合方时主要以湿热阻滞、肝郁脾虚为主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时,腹痛明显者选加延胡索、郁金,重用芍药;腹胀者加枳壳、木香;腹痛肠鸣,大便不爽加制香附、炒枳壳;腹部坠胀者加槟榔;脓血便重者加地榆炭、旱莲草;溃疡者加白芨;乏力神疲者加党参、黄芪,或合用四君子汤;形寒者合用四神丸;泻下物不化者可加炙鸡内金、焦山楂;呕恶者加制半夏、茯苓、陈皮。具体应用时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我们常用的灌肠炎有两个:如夹风、湿、热、瘀者用荆芥连翘汤(本书有专篇介绍);如诸证不明显者则用下方:山豆根20 g,生甘草、白芨、生槐花各15 g,晚蚕砂、破骨脂、延胡索各12 g,红花、枳壳各10 g,薄荷6 g,水煎至100~150 ml 保留灌肠,每晚1次。灌肠液中可加人珍珠层粉则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