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某,女,64岁。头痛反复发40余年,以后头部明显,呈灼热感,夜里2―3点钟多发,屡服止痛药及虫类药乏效。平素畏冷,足凉,化艰,胃中胀饱,便秘如羊矢,眠差,舌淡胖润,苔黄垢,脉左浮滑尺弱,右沉滑寸浮。辨为太阳风寒在表,脾肾阳气皆虚,拟温阳开表,兼顾运中,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g,附子25g,细辛10g,吴茱萸10g,川芎30g,白芷15g,羌活10g,茯神30g,砂仁15g,麦芽30g,炙甘草10g。7剂。
3剂后头痛显减,便秘、足凉亦减,但眠差依旧,前方加酸枣仁30g,磁石30g,白芷减为10g,再进7剂,头痛已止,余症亦减,继续调理脾胃。
按:凡阳虚兼有表证者,如发热、痹痛、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种病症,皆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钱潢称其为“温经散寒之神剂”,确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火神派囊中一个要方,就本人而言,可以说一日不可或离。
2.刘某,男,80岁。2008年8月4日初诊:偏头痛40年,右侧为主,每天都痛,颈椎僵硬,眩晕,尿频夹沫,夜二三次,鼻塞,口和,有情志郁闷史,手足凉,眠可。
舌淡紫胖润有痕,左脉弦缓寸弱,右沉缓寸弱。血压高。证属风寒夹郁,处以验方散偏汤:
葛根30g,白芍20g,白芷10g,香附10g,川芎25g,柴胡15g,荆芥穗10g,肉桂10g,泽泻20g,蔓荆子10g,细辛5g,补骨脂25g。7剂,水煎服。
复诊:手足凉稍温,头痛未减,鼻塞,考虑阳虚夹表,改弦易辙,调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细辛30g,附子60g,干姜30g,肉桂10g,葛根30g,白芷10g,川芎25g,蔓荆子10g,苍耳子15g,苍术25g,茯苓30g。7剂。
服药后获效,头痛已止。唯仍鼻塞。上方出人再予7剂。
按:本案偏头痛出手用散偏汤,是囿于对验方的偏执。好在及时调整思路,回归于阳虚夹表的认识,调方而收效。“偏方治大病”,偏方虽然有效,但并非每投必效。
切忌死守一方拘执不变,一条道走到黑。中医诊疗的最高方式还是辨证论治,说白了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使用偏方时一定要有辨证的观点,否则可能误事。
其实即或神医初诊也难保百发百中,关键是复诊时要思考问题出在那里,重新辨识病症,如本案即使是40年头痛也可治愈。从正反两方面的成败而积累的经验往往是最深刻的。
3.薛某,女,50岁,工人。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发则痛如剜刺,头沉,尚感腰痛而沉,周身关节串痛,颈部板滞作痛,便干,但经常腹泻腹痛,膝以下发凉,畏冷,多梦,嗜困。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滑寸尺沉。此阳虚与表寒俱甚明显,扶阳散寒有据,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g,桂枝15g,附子15g,细辛10g,苍术20g,炮姜20g,茯苓30g,川芎25g,土鳖虫10g,石决明30g,葛根30g,炙甘草15g。
7剂后诸症均减,手足仍凉,附子增至30g,细辛增至15g,守方调理2周,诸症若失。
4.张某,女,16岁。2009年8月6日初诊:前额后颈疼痛一年半,加重半年,每月发作五六次。头重脚轻,如有箍束,反胃时呕,手凉,畏热,有汗,眠可,睡中鼻塞。舌略赤胖有痕,苔薄黄,脉右滑尺弱,左沉寸弱。脑血流图示:基底椎动脉血流加速。此太少合病,兼有肝寒外湿,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吴茱萸汤合力应之:
麻黄5g,细辛5g,附片20g,吴茱萸10g,红参10g,藿香10g,苍术20g,茯苓30g,白芷10g,川芎25g,石菖蒲15g,辛夷10g。7剂。
复诊:汗出,头痛未作,余症俱轻,守方出入再予7剂,未再反复。
5.患者Stella,女,36岁。2011年9月1日在澳洲诊治此患者。头痛反复发作,头沉,颈硬,扁桃体发炎,易感冒,感乏累,常咳嗽,无汗,畏冷,面色萎黄,眠差。
舌淡胖润有痕,脉弦数左寸弱,右尺沉。此亦正气亏损,夹有寒湿,当予温阳散邪:
麻黄10g,细辛10g,附子30g,苍术30g,茯神30g,生半夏20g,桂枝25g,干姜15g,红参须10g,川芎25g,白芷10g,桔梗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生姜10片。5剂。
服药后诸症均减轻,以前来月经时困倦难支,近日经至犹未觉乏累,正气来复之兆。舌象同前,脉浮软寸弱。前方调整再取6剂。
6.柳某,男,26岁。2013年2月23日初诊:右侧头痛1年,连及太阳穴、目眶,呈跳痛,受情绪影响明显,双目干涩,畏冷,无汗。舌胖润,脉沉滑。从太少两感着眼,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g,细辛10g,附片30g,蔓荆子15g,白芷15g,川芎30g,车前子15g,淫羊藿25g,生麦芽30g,炙甘草15g,大枣10枚,生姜10片。7剂。
复诊:头痛、目干涩均已减轻,有汗,似犯困。守方附片加至45g,再予7剂。半年后领其他人来看病,告头痛一直未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