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麻黄9 g 桂枝9 g 干姜9 g 细辛3 g 半夏9 g 五味子3 g 白芍9 g甘草9 g 黄芪15 g 防风6 g 白术24 g。
【组方依据】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并可通调水道。如肺气不足,则卫外的功能不足,易感风寒外邪。外邪内郁,枢机不利,津液失于流动,则痰饮内停。所以本合方针对气虚不能固表导致外寒内饮停积的病证,既以麻、桂、辛、防之类解表散寒,亦以芪、术等药固护元气,使正气充盛,有助驱邪,亦改善体质,流通水液,蠲逐寒饮。原来两方配伍均属有散有收,而总体上小青龙汤偏于散,玉屏风散偏于收,合之则互相助力,是标本兼治之剂。用量上可以根据病人症状特点适当调整散与收的比例。
【方药分析】方中以麻黄、桂枝以发汗解表宣肺,防风祛散表邪,干姜、细辛温化寒饮,并助散风寒,半夏则祛痰散结,另以五味子、白芍酸敛肺气、养阴血,以防辛温太过耗散肺气及损伤阴津;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合防风既固表又发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甘草则调和诸药。二方合用,共奏益气固表,祛风散寒,蠲化寒饮之效。
【用方指征】临床应用本合方的指征有:一是风寒挟痰或饮之症,如发热、咳嗽、喘促,头身疼痛,咳吐痰涎清稀,咳引胸痛或胸胁满胀,或肢体浮肿等;二是气虚不足的表现,如自汗恶风,面色无华,疲倦乏力,易于感冒等;三则舌淡苔白,脉浮而滑等。
【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
本合方主治支气管哮喘属寒喘兼有表虚者最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急,甚则喘逆,神疲倦怠,自汗恶风,略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舌淡或胖苔白,脉滑等可用此合方。
2.过敏性鼻炎
小青龙汤与玉屏风散在药理研究中均表现出抗组胺作用,对于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属表虚兼寒者效果较好。多因受寒感冒或遇冷刺激引起,见鼻塞声重,喷嚏连连,鼻流清涕,或有恶风自汗等者。
3.肺炎
素体肺卫不足,或气虚自汗,复感寒邪,内停水饮的肺炎,发热恶寒,少汗,咳嗽气促,咳痰清稀,舌淡苔白,脉浮或滑等。
4.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适用于此类病变中素体气虚而感受寒饮的患者,多见咳嗽发热,浙淅恶寒,咳吐白痰,气促自汗等,以舌淡或舌体胖苔白,脉浮滑按之无力为指征。
5.慢性顽固性荨麻疹
荨麻疹反复发作,往往遇冷则发,发则身起大小不一的丘疹,瘙痒不甚,微恶风寒;或平素易感冒,常有鼻塞流涕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等可作为临床用方指征。
【临床报道】黄伟云以本合方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哮喘,每日服药1剂,一般服药3~12剂,取得较好疗效。叶碧青以本合方去干姜、白芍、五昧子、半夏,加前胡、地龙、葶苈子、茯苓治疗右侧气胸并胸腔积液1例,服药2剂后,自觉症状消失,胸透右侧胸腔积液消失,气胸较前好转。再服4剂,胸透未见异常,随访未复发。陈映标用本方加减治疗泌尿系感染8例。药用麻黄、五味子各5 g,白芍、法半夏、茯苓、泽泻各10 g,党参、黄芪各15 g,桂枝、干姜各6g,细辛、甘草各3g。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全部治愈,症状消失,小便清长。其中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12剂,平均服药8剂,治愈率100%。
【临床体会】我们在临床多用本合方治疗痰饮证,不论有无外感均可加减使用,如咳嗽,咳痰且表虚自汗明显者可适当加大黄芪用量,或另加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以助止汗;如无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可去桂枝减缓发散之力,并改用蜜炙麻黄以加强平喘止咳;如治疗痰饮证脾阳虚弱者,可合用苓桂术甘汤以温脾化饮;治疗溢饮肢体浮肿、尿少者,可配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去饮;寒象不著者去干姜、细辛;伴发热、烦躁等内热表现者,更加生石膏以清泄里热。
笔者也曾治疗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属卫阳虚,表气不固,风寒邪气乘虚侵犯者,用本合方加辛夷、苍耳子、细辛等常可取得满意效果。我们还以此合方加减治疗胸膜炎,伴胸痛者加栝蒌仁、薤白、延胡索;胸闷气促者加杏仁、桑白皮、厚朴;持续低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中等或高热者减干姜用量或去干姜,加桑白皮、生石膏;食欲减退者加厚朴、莱菔子、麦芽。结核引起者同时配合抗痨治疗。曾治一患者,确诊为渗出性胸膜炎(并排除结核)。患者素体虚弱,半月前因受凉后而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经治胸痛略减而咳喘胸闷加剧,右胸中等量积液,证属肺气虚弱,水饮内蓄,风寒束肺,肺失宣通,上源之水溢于胸胁而发病。治以宣肺益气,利水平喘。用本方加茯苓、陈皮、杏仁、鱼腥草治疗3天后,咳喘减轻,再服3剂,X线示右侧肋膈角变钝。后以上方调理月余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