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吃什么中药好?毛德西治疗温热病的中药三味方配方剂

浏览 9

薄荷30克(后下),青蒿15克,连翘30克(退热三味饮)

此三味是治疗温热病常用的退热药。薄荷辛凉,退阴分热最良,但它还有消食下气、消胀、除吐泻的作用,这是它不被人留意的地方,温病发热伴有不思饮食、腹胀,选用薄荷是最合适的;青蒿苦寒,入口苦味较重,但它有清凉芳香的气味,是治疗阴分伏热(夜热早凉)的首选药物;连翘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特点是能散血中之“火疖子”,如果温热病伴有“火疖子”,如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咽喉肿痛等,连翘是不可或缺的药物。此三味组合,对于温热病中有“火疖子”者,具有解热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较一般解热药退热快、散结快。

山豆根5克,连翘15克,半枝莲15克(清咽消肿三味饮)

山豆根为解热消肿之要药,“山豆根,寒,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寿世保元》)连翘如上所述,清热、解毒、散结三效集于一身;半枝莲,为活血解毒之要药。三味合用,对咽喉肿痛,或扁桃体肿大,是一组配伍得当的良方。由于此三味均为苦寒药,所以只适宜于急性咽喉肿痛者,慢性咽喉肿痛者不宜于用此方。

人参10克,天冬6克,生地黄15克(三才汤)

此方出自《温病条辨》下焦篇,原方主治“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为益气复阴剂。实际是温热病伤及气阴者,临床见证为:

温热病热势已减,唯见饮食无味,夜眠不安,心中虚烦,脉象细数,舌质赤而少津。方中人参补益五脏之气阴;天冬滋养肺阴;生地黄滋养肾阴。肺为水上之源,肾为脏腑之水库,肺肾阴足,则他脏阴亦足。对于个别温热病阴液未复者,还可以将此方作为茶剂,频频饮用,其气阴渐渐复生。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三拗汤)

此方为三拗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把它称为“小麻黄汤”,则是因为它比麻黄汤少了一味桂枝,对认知三拗汤的作用更直接、更易懂。原方所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声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体倦乏力,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加入生姜5片,水煎服,以衣被覆盖,取微汗可愈。用于温病初起,微热微寒,温热不甚,而风寒不重。具有辛温解表、祛风肃肺之效。

竹茹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竹茹饮)

竹茹饮是我的临床经验用方,竹茹清凉,可以清胃热、降逆气;黄芩为苦寒药,可以清肺热、止咳嗽;栀子亦为苦寒药,可以凉心肾,止鼻衄。三味合力,对于温热病三焦余热不清者,有清肺、清胃、清膀胱之热的功效。如肺热甚,咳嗽咽燥者,以黄芩为主药,用量可以加到20克;胃热甚,呃逆频频者,以竹茹为主药,用量可以加到30克;膀胱热甚,溲赤而疼者,栀子可以改用栀子炭,并加桉树叶治之。

西洋参10克,麦冬30克,玉竹15克(滋阴清热饮)

西洋参是偏于寒性的益气养阴药;麦冬滋阴养肺,是温病初愈后养阴之要药;玉竹益气养阴,古云:“一味玉竹,功同参芪。”三味合用,对挽救温热病伤阴非常重要。温热病,有一份津液,存一份生机,津液亡则生命亡。从温病学家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等医案中可以看到,处处保津养液。

瓜蒌3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瓜蒌红花甘草汤)

此方出自孙一奎《医旨绪余》,原书记载用此方治愈一例缠腰火丹案(即带状疱疹),说瓜蒌“柔而滑润,甘缓润下”“盖为其缓中润燥,以致于流通,故痛自然止也。”后读今人邹孟城《三十年临证探研录》,记述了他用此方的体会,为便于了解此方的实用价值,特择原文如下:“余据方中药物之组成,暂名‘瓜蒌草红汤’。未几疱疹流行,余于数日内接治五六人,无论症之轻重,皆以上方加板蓝根15克予服。唯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克,轻者15克,中者21~24克。其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证者,概以此方投之。”“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积最大者几达胸部之半,理疗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净。而其得效之迟速,与瓜蒌用量极有关系。故凡体质壮实者,瓜蒌用量宜适当加重,药后若轻泻一二次,则见效尤速。若体质不壮,瓜蒌不便多用,多服数日,效亦可期。”瓜蒌有化痰散结的作用,红花为常用活血药,而甘草虽平和,但为百草中解毒之良药,三味配伍,具有化痰、散结、活血、解毒的功效,不少古代医籍中记载此方,用于“缠腰火丹”,即带状疱疹。每遇此病,必用此方,略作加减,常获良效。

补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5克(三神丸)

三神丸出自《温病条辨》下焦篇,原文云:“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此少阴阴中之阳法也。肠腻滑下,是下焦元气不固;纳谷运迟,是脾阳不运。若患久痢,当温补肾阳,故用补骨脂温补肾阳,五味子兼收其阴,肉豆蔻涩肠固脱也。其效如期,故曰“三神丸”。

白扁豆30克,厚朴10克,香薷10克(三物香薷饮)

三物香薷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为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治疗伏暑口渴引饮,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胸脘痞满,舌苔白腻,脉象浮濡。由于本方芳香化湿之力显著,故还可以用于湿阻中焦,脾胃不和,口淡纳差的内伤湿病。

大黄10克(后下),厚朴6克,枳实9克(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主治温病阳明腑实证,表现为:谵语,潮热,胸腹痞满,大便硬结难排,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期,里急后重,腹痛下利。但分析此方的药用价值,并非腑实证独用,凡温热病见有腑实证,如大便不通,腹满或痛,舌苔黄腻,脉象滑实,均可选用此方治疗。我见舌苔黄腻而厚,大便不通或不爽者,径直选用此方,黄腻苔消退的快,腹部痞满亦会有好转。这种黄腻苔可以见于多种病症,如伤食症、外科急腹症、外感高热症、脑血管病、精神科疾病等,正如吴又可所说:“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只要有利于祛邪,是否有燥粪,不是唯一标尺。这样就扩大了承气汤的应用范围。

鱼腥草3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清咽茶)

鱼腥草为清肺祛痰之良药,虽云“腥”但吃起来并无腥味,可作汤,可作茶,可作菜,为呼吸道疾患必用之药。桔梗亦可做菜用,为祛痰肃肺之药。生甘草泻火解毒。三味合用,可作茶剂,具有清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

滑石30克,甘草10克,青黛5克(冲服)(碧玉散)

此方见于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主治暑热病,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

滑石、甘草,为六一散,或名天一散。主治暑湿内蕴,小便不利,用六一散通腑(膀胱),泄热祛湿。加青黛,泻肝火。于暑热天,热毒上攻,目赤肿痛,小便黄赤,投用此方,导热下行。对暑热加湿,身热心烦,口渴尿少,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方简而立效。

金银花3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双黄连散)

此方即双黄连制剂的组成,“双”,即金银花,又名“双花”“二宝花”,花初开时,蕊瓣呈银白色,经二三日,则变为金黄色,新旧相参,故呼金银花,实际还是一种花。黄即黄芩,连是黄连。此三味均为清热解毒药,唯金银花甘而淡,后二味性味苦寒。本为清热解毒常用药,但制成粉针剂,或注射剂,出现不少副作用,近年来屡有报道。这使得人们思考,原本可以放在一起使用的中草药,既有疗效,又无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何必要制成新的制剂呢?这个组方提示人们,尊重原生态的自然规律,不去人为地改变它的内涵,是人们应当汲取的教训。

玄参(元参)15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元参升麻汤)

此方出自《类证活人书》,主治热病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玄参清热解毒,养阴消肿;升麻清热解毒;甘草利咽解毒。合而用之,能清热养阴利咽,是治疗温热病咽喉不利之效方。

橘皮10克,柿蒂10克,竹茹15克(新制橘皮竹茹汤)此方来自《温病条辨》,主治温病中因湿温而引起的呃逆、干呕。原方有姜汁少许。橘皮健脾祛湿、理气肃肺;柿蒂降气止呕药,专清肺胃之热;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胃热呕逆之要药。三味协力,对温热病中胃热不退,呃逆连连,伴有口干烦渴者,乃必备之药。

玄参3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5克(增液汤)

此三味为温病中常用的增液汤,来自《温病条辨》,原方为阳明温病,大便秘结而设,后人将此方作为“增液行舟”之主方。凡温热病阳明(大肠与胃)津液耗伤,不足于润肠通腑而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脉数无力,舌苔干燥少津,此方为对应之举。

茵陈30克,贯众15克,大枣10枚(擘)(退黄三味汤)此方为民间流传验方,见于《常见病单验方选》。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为治疗黄疸之专药;贯众软坚破积,解毒杀虫,泻腹中瘀热;大枣健脾益气。三味合力,清热解毒、破积杀虫、利胆退黄,适宜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恢复期,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当每日1剂,连服20剂为宜。

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木通5克(火府丹)

此方出自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心小肠脾胃病门,原方主治“心经热,小便涩,及治五淋”。方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木通苦寒,利水通淋而泄热。三药合用,清热燥湿而不伤阴,治疗心经蕴热,小肠热毒不消,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

鲜白茅根30克,鲜藕30克,鲜小蓟根15克(三鲜饮)

此方来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所治为阴虚劳病,低热咳嗽,痰中带血。此“三鲜”,具有清热增液、凉血止血之效。凡温热病之阴虚劳热,咳嗽痰少,而痰中带有血丝,脉象细数,舌质红赤,舌苔干燥无津或少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呈现一派虚热扰动血络之象者,此方比较合拍。

半夏10克,茯苓9克,生姜10克(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方出自《金匮要略》,又见于《温病条辨》。前者所治为痰饮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时发眩晕。后者所治为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引文于此,重在“阳明湿温”四字。阳明者,胃与大肠也,凡阳明之腑,湿热内蕴,可上干头目出现眩晕,中凌于心则发惊悸,停于膈间则痞满,干预胃腑则呕吐。用半夏燥湿降逆,使水湿下行,顺其大肠而消散;茯苓淡渗,健脾利湿,药性平和,不寒不燥,可使湿热从小便中散失;生姜辛温,为温中止呕之要药,又可解半夏之毒性。

三味药之合力,可温中化饮、降逆止呕、消散痰湿、解除湿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