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合夏枯草药对配伍的作用与功效_治失眠用法用量经方医案

浏览 7

文章目录

一、半夏与夏枯草配伍的作用功效

二、夏枯草配半夏治失眠吗?

半夏与夏枯草经方医案

半夏与夏枯草配伍的作用功效

夏枯草为清肝火、散郁结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言其:“气味苦辛,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等。除“主寒热”外,其他病症都是有形之疾,夏枯草均能破之、散之。《本草纲目》言:“此草冬至生,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结,故有是名。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甚者,神效,以阳治阴也。”

半夏辛温,为脾胃经之专药,是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之主药。半夏的另一个功能是消痞散结,这一点与夏枯草的功效是一样的。半夏在经方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大半夏汤、半夏散及汤等。半夏也有安神作用,《黄帝内经》有一首半夏秫米汤,由半夏与秫米组成。为治胃有痰浊不得卧之良方,方以半夏和胃,秫米化浊,更煮以流动之水,则胃和而卧立至。

功效:和调肝胆,化痰安神。

主治:肝胃不和之失眠。

用量:半夏6~10克,夏枯草10~15克。

体会:中医学认为,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配伍,交通阴阳,和调肝胆,并可化痰和胃,顺应阴阳之气而安神。清代陆以湉的《冷庐医话》引用《医学秘旨》谓:“余尝治一人患不眠,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二者正好是在阴阳交接时见了面,而睡眠正需要阴阳交合,这种借助自然现象来改变人体阴阳偏颇,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说明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

另外,古代还有一个方子,名为补肝散,出自《简要济众方》,主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血脉痛,羞明怕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这两味药都是调肝的,一味清肝散郁,一味调气和血,两味配伍,相得益彰。

夏枯草配半夏治失眠吗?

【药对功效】半夏、夏枯草为临证常用的平肝清肝、消痰散结药对。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

归肺、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外用消肿止痛。《中国药典》规定:用8%白矾溶液浸泡5日,晾干,碾粉,为清半夏;姜矾制为姜半夏;甘草石灰制为法半夏;以白矾去毒为最有效。

○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性寒,味辛、苦。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散结的功效。

【药对来源】半夏、夏枯草配伍使用,见于《冷庐医话》治疗顽固性失眠之“经验方”。

【配伍效用】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主治咳喘多痰,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症。《洁古珍珠囊》曰:“(能)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阳痰厥头痛。”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阳,散瘀结。主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等病。《滇南本草》谓:“(主)入肝经,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气,开肝郁。

治目珠胀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手足、周身节骨酸疼。”两药相配为伍,参合而用,一寒一温,寒温并用,和调肝胆,平衡阴阳。《冷庐医话》曰:“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具有清肝和胃宁神,消痰开郁散结之功效。

两药配伍使用,交通季节,顺应阴阳,引阳入阴而又能用治失眠等症。

【药理作用】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皆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半夏的稀醇与水浸液或其多糖组分、生物碱等,均有较为广泛的抗恶性肿瘤作用;半夏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其水煎醇沉液对多各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夏枯草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血压,茎、叶、穗及全草皆有降血压的作用,但其穗的作用较为明显;其水煎醇沉液经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体外对人型结核杆菌等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该药对平肝清肝、消痰散结的功效可能与其镇咳、祛痰、抗菌和降血压等药理作用有关。

【临证应用】用于头痛、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失眠等症,证属肝火上炎型或肝阳上亢型者(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症等)。

○该药对用治原发性高血压,证属肝阳上亢型者,临床表现为头痛、耳鸣、眼花、烦热汗出、性情急躁、失眠等症,以及主治肝火上炎所致之目赤肿痛、眼珠疼痛、畏光流泪、头痛、眩晕等症。

○半夏、夏枯草用治神经衰弱,证属阴阳失调型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失眠、乏力等症,常配伍炒酸枣仁、夜交藤等。

【常用剂量】半夏4.5~9.0 g;夏枯草6~15 g。

【服用方法】水煎分服,或入丸、散剂。

【注意事项】半夏有毒性,其毒性作用生半夏>漂半夏>生浸半夏和蒸半夏>白矾半夏。制半夏中,以白矾半夏毒性最低。凡出血及阴虚血燥者,皆忌用;脾胃亏虚者,慎用。

半夏与夏枯草经方医案

【单味功用】夏枯草功用见蒲公英、夏枯草药对。

半夏又名芋头、老鸹头等。本品味辛带苦,性温,有一定毒性。入肺、脾、胃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散结消肿,抗癌抑癌。用于鼻咽癌、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恶性淋巴肉瘤、胃癌、宫颈癌、肺癌、甲状腺癌、脑部肿瘤等。此外,本品是中医治咳嗽、胃病、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要药。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较好的抗癌效用,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肿瘤如宫颈癌( U 14)、肉瘤、肝癌实体型及 HeLa 细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有效成分谷甾醇对宫颈癌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验显示,本品能明显促使癌细胞逐渐脱落而使癌体缩小或消失,并有减少或停止渗血作用,局部清洁作用明显。本品对鼻咽癌、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近期治愈率和显效率可达60%~70%。

【配对应用】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入肝、胆经,功效清肝泻火、解郁散结,善治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半夏味辛性温,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用于痈疽痰核。二药合用,散结之效益彰,且以夏枯草之苦寒制半夏之温燥,寒温并用,相辅相成,常用于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淋巴瘤及软组织肿瘤。此外,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伍用,调和肝胆,平衡阴阳,交通季节,顺应平秘而治疗肿瘤患者之失眠。

【用法用量】夏枯草15~20 g;半夏10~15 g。

【应用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时方报道

1.消瘿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13(5):51~53]

组成:海藻15~30 g,昆布、生牡蛎各30 g,夏枯草、赤芍各15 g,黄药子10~15 g,柴胡、川芎、三棱、莪术、香附、浙贝母、半夏各10 g,山慈菇6 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理气解毒。

主治:甲状腺癌。

加减:急躁易怒加山栀子6 g,郁金10 g;憋气加苏子10 g;咽干加玄参10 g;肿块突然增大而胀痛加三七粉3 g(分2次冲服);肿块较硬者浙贝母改土贝母10 g,加穿山甲10 g;有肝病者,原方减黄药子。

方解:方中海藻、生牡蛎、昆布、黄药子软坚散结;夏枯草、山慈菇清热解毒;赤芍、川芎、三棱、莪术、香附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浙贝母、半夏燥湿化痰。

临床疗效:痊愈26例,显效4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平均治愈时间为28.5天。

2.健脾抗癌合剂[江西中医药,1996,27(3):39~40]

组成:太子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青陈皮各12 g,丹参、红藤各20 g,菝葜、生牡蛎、夏枯草各30 g。

用法: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主治:晚期胃癌。

方解: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半夏、清陈皮理气化痰;丹参、红藤活血化瘀;菝葜、生牡蛎、夏枯草解毒散结。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化疗组为66.67%,中药组71.42%,中西医结合组81.81%,有明显差异。

3.攻坚散(《山东中医学术经验交流文选》)

组成:夏枯草、玄参、生牡蛎各30 g,昆布15 g,姜半夏、海藻各12 g,青皮、陈皮各9 g,三棱、莪术各6 g。

用法:以上药物,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或研末,一次6 g,1日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滋阴清热,化痰散结,行气导滞,破瘀攻坚。

主治:甲状腺癌,症见颈前肿块,质硬不移,胸闷不舒,口干咽燥,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所治为痰瘀毒凝聚之甲状腺癌初中期。由于长期忿郁恼怒,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津凝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行不畅,血脉瘀滞,气郁日久化火而成本证。治宜攻邪为主。方中青皮、陈皮疏肝健脾,解郁理气以破气滞;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通行血脉以逐瘀血;脾为生痰之源,加半夏、陈皮健脾理气除湿,使湿去脾健而痰不再生;昆布、海藻、夏枯草、生牡蛎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以消坚积;玄参滋阴清热,消肿散结。诸药合用,则气机畅,血脉通,瘀浊除,瘿肿消。

加减:肿块坚结难消加鳖甲、穿山甲、黄药子、白花蛇舌草;心烦易怒加郁金、香附、栀子;声嘶咽痛加射干、牛蒡子、马勃。

4.海莲汤(《实用抗癌验方》)

组成:海藻、昆布各12 g,牡蛎、夏枯草、半枝莲各30 g,土贝母、黄药子、陈皮各10 g,清半夏15 g,料姜石60 g。

用法:以上药物,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软坚。

主治:甲状腺癌,症见颈前肿块坚硬,颈部觉胀,烦热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甲状腺癌中期热毒痰结者。由于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痰气壅结,气郁化火,热毒痰壅结颈前,乃成本证。治宜解毒化痰。方中黄药子、半枝莲、土贝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抗癌瘤;海藻、昆布、牡蛎、夏枯草化痰软坚,消瘿散结以消坚积;脾为生痰之源,加半夏、陈皮以健脾化痰,使湿去脾健而痰不再生;料姜石软坚散结以助消积。诸药合用,清热毒,祛痰浊,消坚积,则诸症可愈。

加减:肿块有结节加赤芍、莪术、穿山甲;声嘶咽痛加射干、牛蒡子、马勃;胸闷胁痛加郁金、香附。

5.消瘿汤[陕西中医函授,1999,(5):34~35]

组成:夏枯草、海藻、昆布、黄药子、三棱、莪术、浙贝母各15 g,玄参、半夏、郁金各12 g,生牡蛎30 g,青皮10 g。

用法: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疗程。

功效:顺气化痰散结。

主治:甲状腺腺瘤。

方解:三棱、莪术、郁金活血化瘀;浙贝母、玄参润燥化痰;青皮、半夏顺气化痰;夏枯草、海藻、昆布、黄药子、生牡蛎软坚散结。

临床疗效:结果本组86例,用2~3个疗程,治愈4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2%。

【验案举例】

1.孙桂枝治疗肺癌案

沙某,男,43岁,大学教师,1983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反复感冒、咳嗽、发热6个月余。

病史:1982年3月,患者反复感冒、咳嗽、发热,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但时常反复,咳痰中偶有血丝。同年4月,在当地医院检查,X 线拍片发现右肺门处阴影,边缘不整,肺纹理增重。给予抗结核治疗1个月,再行拍片,肿物未见缩小,症状无缓解,乏力,纳差,消瘦,咳嗽,胸骨后闷痛,疑为肺癌。同年7月,行支气管镜活检,证实为肺腺癌,为中心型,无法切除,在北京某医院行化疗治疗,方案为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方案,症状有所缓解,咳嗽减轻,痰中血丝消失, X 线片提示肺门阴影有缩小,断层测量缩小不足25%,稳定出院。

1983年8月,发现患者右锁骨上有肿物,胸闷,气短,咳嗽加重,吐白黏痰,转来我院诊治。就诊时除以上症状外,尚见纳差,便溏。

现症:患者诊断为肺癌1个月,刻下胸闷,气短,咳嗽加重,吐白黏痰,纳差,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沉细数。面色苍白无华,右锁骨上肿块明显,约4 cm x 3 cm ,多个淋巴结融合在一起。听诊右肺呼吸音低,无干湿啰音。

中医诊断:肺痈。辨证肺脾气虚,痰湿凝聚。

西医诊断:肺癌。

治法:健脾益气,清肺化痰,散结消积。

处方:党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生薏苡仁15 g,浙贝母10 g,桔梗12 g,夏枯草15 g,草河车15 g,败酱草12 g,白花蛇舌草15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

二诊:患者食欲增加,咳痰比前好转,二便正常,仍有咳嗽,胸闷,眠差梦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脉象细数。原汤药方加杏仁10 g,僵蚕10 g,远志10 g,继续服14剂,服法同上。另给予加味西黄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三诊:患者11月收住我院肿瘤科行中药加化疗治疗。方案以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方案。化疗同时,配合中药以补肺健脾,益气生血。

处方:生黄芪3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党参15 g,白术10 g,土茯苓15 g,清半夏10 g,桔梗10 g,杏仁10 g,冬虫夏草6 g,甘草10 g。

每日1剂,浓煎分2次服,化疗反应不明显。

疗后 X 线片复查,肺部阴影无明显改变,右锁骨上淋巴结稍有缩小,咳嗽等症状减轻。化疗结束后,患者要求带药回当地治疗。处方:

芦根30 g,桃仁10 g,杏仁10 g,冬瓜仁10 g,生薏苡仁15 g,鱼腥草30 g,僵蚕10 g,百部15 g,桔梗12 g,浙贝母12 g,太子参15 g,仙鹤草15 g,草河车15 g,白花蛇舌草15 g。30剂,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人工牛黄散1料,每次2粒,每日3次。

随访患者精神好转,食量增加,右锁骨上淋巴结明显缩小,大者1.5 cm x 1 cm ,小者1 cm x 0.5 cm ,质硬,不痛,不影响颈部活动,并能坚持轻工作。此后坚持服中药或中成药,带瘤存活4年2个月。1987年10月,死于肺炎。

按:本例患者肺脾气虚,痰湿阻肺,是肺癌常见的临床证型。肺合皮毛,司呼吸,且为娇脏,不耐寒热,故感受外邪,首先犯肺。因肺为贮痰之器,故不管肺之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凡病之必多痰聚,壅闭肺络,而见咳嗽,胸闷气短,咯血;脾为生痰之源,脾虛不能散精,肺因之更虚,故以党参、白术、茯苓甘润之品健脾,使肺清肃之令得行;更用陈皮、清半夏、浙贝母、桔梗、茯苓、甘草化痰止咳;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之结果,采用夏枯草、草河车、败酱草、白花舌蛇草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机体的抗病能力。在该患者的治疗中,坚持攻补兼施,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祛邪之功。

2.张景述治鼻咽癌案

张某,男,40岁。

患者于1963年5月,自觉鼻塞通气困难,咽喉不适或作痛,常有黏痰,继而发现左颈淋巴结肿起一核,约3 cm x 4 cm 大,边缘清楚,推之不移,皮色不变,无压痛,在广州某医院初诊为淋巴结核,并用链霉素、异烟肼治疗无效。1964年肿块增至鸡蛋大、质略硬,皮色不变,间觉头痛,某医院手术摘除肿物,送某医学院做病理活检,结果:恶性多发性鼻咽癌(鳞状上皮癌2期Ⅰ级)向颈部淋巴结转移。经化疗后转到某医院采用深部 X 线(每天200 rad)及同位素 Co 放射治疗45天。

见津液干枯,吞咽困难,纳减神疲,睡眠不佳,大便秘结,身体迅速消瘦,颈肌及肿块切除部位的边缘肿硬,痛连头项。不久右颈淋巴结肿硬,肤色紫暗,经放疗后该部皮肤发生小疱疹,无瘙痒,右颈侧淋巴结微大,颈肌痛连头项,头颈运动受限制,右眼睑有中度肿胀,口渴喜饮,舌燥唇焦,大便干结,烦躁失眠,小便短赤,精神疲困。舌苔灰白微黄厚膩,脉浮弦。

辨证:癌瘤扩散,邪毒弥漫,热伤阴津,炼液成痰。

治法: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化痰散结。

方药:连翘15 g,金银花30 g,川黄连9 g,天花粉12 g,浙贝母12 g,昆布24 g,海藻24 g,土茯苓30 g,山慈菇12 g,山豆根12 g,漏芦12 g,玄参24 g,六神丸30粒(分2次分服)。每天1剂,连服6剂。外敷神功膏(用川乌、黄柏研粉,凡士林调制而成),连用6天。

复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疱疹干枯落屑,颈两侧肿块渐见消退,胃纳转佳,睡眠好转,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灰白而腻,脉细弦数。这是热毒减退而癌瘤未消。治以攻毒散结为主,佐以化痰软坚。

方药:制川乌12 g,制南星12 g,法半夏12 g,海藻24 g,昆布24 g,山慈菇12 g,山豆根12 g,夏枯草12 g,当归12 g,漏芦12 g,连翘12 g,金银花15 g,土茯苓30 g,六神丸30粒(或用西黄丸3 g轮服)。每天1剂,连服40剂。每日外敷神功膏1次。

三诊:内服外敷上药后,两侧颈肌肿块及淋巴结肿大消失,颈部肤色渐复正常,右眼睑浮肿消退,颈运动自如,头痛已除。但鼻塞通气仍感障碍,间有咳嗽咳痰症状。为巩固疗效,仍用前方加减,每星期三四剂,并间服归脾丸加重北黄芪,培补正气、攻补兼施,期能彻底根治。

治疗4年,共服前方400多剂、归脾汤300多剂,幸告康复。后经广州肿瘤医院复查认为,效果良好,无复发现象。遂于1976年停止服药,迄今13年,随访仍健在无恙。

按:本例首诊热毒明显,即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解毒散结;次诊热毒已减,即减清热解毒之品;三诊邪势已折,而正虚显露,即加归脾丸以培补正气,攻补兼施。法随证立,方随法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终获全胜,不失大将风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