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鼻窦炎医案、配方

浏览 8

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慢性者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

在鼻窦炎发病中,鼻腔、鼻窦以及临近器官的病变、细菌感染、解剖异常以及免疫功能紊乱和黏膜纤毛功能障碍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鼻窦黏膜持续性炎症反应和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针对以上各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进而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

鼻窦炎属中医学“鼻渊”范畴,外感六淫,误治失治,病邪不解,侵入少阳,邪热内迫,胆热上移而发为鼻渊。鼻为清阳交会之处,又为一身经脉之经过,并受全身脏腑功能的影响鼻为肺窍,风热犯肺,肺气失宣,邪热循经传入少阳,上犯鼻窍《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在诊治鼻窦炎过程中,诸如头痛,两侧头痛,脉弦细,鼻塞流涕,胸胁苦满,恶心,不欲饮食,口苦,咽于,眩晕等症状,只要见到一两个症,就辨证为“邪入少阳”。胆为刚脏,内寄相火,其气通脑。而患者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循经上犯,伤及鼻窦腐灼肌膜。病症反复发作不愈,是正气亏虚之证。方中用小柴胡汤清泄胆热,疏风通窍,治愈鼻渊。

【临床应用】

吴氏25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副鼻窦炎102例,取得良好疗效。

治疗方法:基本中药方:柴胡15g,黄芩15g,半夏9g,人参10g,炙甘草6g,大黄5g,天花粉20g,桔梗20g苍耳子15g,鹅不食草15g,双花10g,薄公英10g。两侧头痛重者加川芎,前额痛加白芷、葛根,鼻塞不通加苍耳子、鹅不食草,流黄色浊涕加金银花、蒲公英。治疗结果:治愈9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9.02%

刘氏26以小柴胡汤配合苍耳散加减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型90例,并与西药治疗组90例对照。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小柴胡汤配合苍耳子散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g,制半夏10g,炒苍耳子6g,白芷6g,辛夷10g,薄荷6g,钩藤15g,藿香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对照组采用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剂15mg/(kg·d),分3次口服;鼻塞明显者用0.5%麻黄素滴鼻液,每日3次,每次3~4滴。疗程均为15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51例,好转3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治愈34例,好转3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2.2%经2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病案举例】

1.刘某,男,30岁,农民。1990年12月5日诊患者于1年前因感冒治疗不彻底而致鼻塞不通,流脓涕反复发作,重则不闻香臭,伴头痛,口干咽燥,情绪易激动。曾于五官科检查,诊为“鼻窦炎”。近半月复由感冒而致上述症状加剧。查:双侧鼻黏膜充血,上颌窦处压痛。副鼻窦瓦氏位片示:上颌窦黏膜增厚以右侧为著。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郁化火,热毒壅结治以疏肝解郁,泻火解毒,佐以舒通鼻窍。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6g,元参15g,蒲公英30g,桔梗10g,白芷10g,菊花20g,川芎10g,薄荷10g,苍耳子10g,辛夷(包)10g,甘草10先用煎药之蒸汽熏鼻,煎好后再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5剂后鼻塞不通明显减轻,头痛止。仍有口干,上方加丹皮、栀子各10g,继服5剂诸症消失。查双侧鼻黏膜充血消失,上颌窦处无压痛,副鼻窦瓦氏位片示上颌窦黏膜正常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鼻窦炎属中医“鼻渊”之证。鼻虽为肺窍,但与肝关系密切,肝郁化火,热毒壅结,可致鼻窍不通故取小柴胡汤舒肝解郁清。、

热。将方中人参改元参,取其意而增滋阴降火之功;以蒲公英、菊花、桔梗、薄荷热解毒;白芷、辛夷、苍耳子畅通鼻窍;加川芎引药直趋病所,故而获效。

2.孙某,女,33岁,1995年10月8日就诊。主诉:鼻塞流黄脓涕6天。6天前因受凉引起鼻塞、流黄脓涕,头胀痛,伴见恶寒,发热,口苦咽干,不欲食,二便尚可,自服感冒药及消炎药治疗,不见好转。局部检查:双侧鼻黏膜充血,双下鼻甲充血肿大,左中下鼻道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略数。瓦氏位片示双侧急性上颌窦炎。证属邪郁少阳,阻塞鼻窍。治宜和解少阳,散风清热透窍。药用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g,菊花10g,白芷10g,辛夷10g,车前草30g,草河车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共服6剂痊愈4

按:本病属中医之鼻渊。风热犯肺,肺失宣肃,邪热循经入于少阳,内犯鼻窍而致该病。如《素问·气厥论》云:“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清胆泄热,宣通肺窍而痊愈。

3.王某,男,45岁。1995年11月30日诊患慢性鼻窦炎2年。

曾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屡服中西药治疗,但仍反复发作。且由于长期服用抗生素,出现胃脘不舒、泛恶纳呆等症。平素性格暴躁。诊见鼻流浊涕,量多而臭,嗅觉减退,伴夜寐多梦、心烦易怒,泛恶欲吐,食欲不振。舌红苔膩,脉弦。证属胆腑郁热,脾胃亏虚。治拟清解胆热、健脾和胃。处方:柴胡、黄芩、白芷、藿香、法半夏各10g;党参、鱼腥草各15g,龙胆草5g,生甘草3g,生姜3片,红枣3个。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二诊,上药服后鼻涕减少,泛恶未作,纳谷好转。原方去藿香加生地。此后依本方略增减,共服20剂,诸症消失。后用绞股蓝、鱼腥草代茶泡饮,巩固疗效同时嘱咐患者戒烟酒,忌辛辣刺激之品。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胆为刚脏,内寄相火,其气通脑。而患者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循经上犯,伤及鼻窦,腐灼肌膜。病症反复发作不愈,是正气亏虚之证。方中小柴胡汤清解胆腑,健脾扶正;鱼腥草、龙胆草清热解表;藿香、白芷芳香通窍生地滋阴凉血,防诸药伤阴。

4.刘某,男,32岁。1981年11月6日初诊。自诉头常晕痛、鼻塞、涕多浓稠有异味,嗅觉不灵,感觉有浓涕从鼻腔倒流到口腔、吐黄痰、前额胀、精神不爽已有年余,舌苔黄,脉浮弦。上颌窦穿刺有脓性分泌物,X线摄片确诊:鼻窦炎。此乃鼻渊。治宜调和上焦,疏风宣肺。方以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黄芩、党参、法半夏、白芷各10g,苍耳子、辛夷各12g,川芎、薄荷各6g,野菊花、金银花各15g,大枣5枚,生姜5片。水煎服,1日1剂。5剂后,浊涕渐减,异味有轻,鼻塞通畅,嗅觉稍好。效不更方,嘱将原方继用月余而治愈。

按:鼻窦炎,属中医学鼻渊范畴。本病一为胆移热于脑,一为外感风热,肺气失宜,鼻窍不能通利而成。治宜调和上焦,疏风宣肺。

用小柴胡汤加味,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疏利三焦气机,调达上下升降,宣通内外而获良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