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发生滞针该怎么处理

浏览 10

滞针应该怎么处理?在中医针灸中,会发生滞针的情况。滞针有危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滞针呢?

什么是滞针?

针刺入肉后,受刺肌群强烈收缩,夹持针体固定于肌群之间,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病人常痛不可忍。

如何预防滞针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滞针情况的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除了滞针,还有哪些常见的针灸异常情况呢?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一般是医生与患者两方面的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在实行针灸过程中,一定要细致观察患者的反应,才能做好及时处理。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