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服用中药有讲究

浏览 8

如果想要完全的发挥中药疗效,无论在煎煮时还是服用时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只有步骤正确才不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今天,为大家来介绍一下煎煮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千万别错过了。

中药的配伍关系

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相畏&相杀: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或称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那么,要煎煮服用中药都需要注意什么呢?

煎煮中药的原则

煎煮容器的选用注意:砂锅、砂罐为煎煮中药的首选容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诱钢锅次之。铁、铜、铅等金属容器忌用。

药材冲洗注意:中药材大多有灰尘和杂物,因此,在煎煮前应该用水快速冲洗,以除去灰尘和杂物。对于处方中的花、叶、果及肉类的药材,需要淘洗。

煎煮前浸泡注意:药材清洗后,可将其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同时可以缩短煎煮的时间,对于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浸泡的时间可以长些。夏天气温高时,浸泡药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煎煮用水量注意:煎煮药材时所需水量,一般以没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何首乌、白芍药等质地坚硬的药材,可以多加些水,蒲公英、藿香等质地疏松的药材,加水量淹没药材即可。

煎煮的先后次序注意:一般的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有些药材需要特殊处理。在处方中,磁石、牡蛎等矿物药,贝壳类药等标有“先煎”的药物,则应先放入锅中,煎煮约3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要在其他药物快煎煮好时投入,煮沸后几分钟即可;对于标有“包煎”的药材,应用纱布包裹后再煎煮。

煎煮火力与时间注意:一般来说,药物没有沸腾前用大火煎煮,沸腾后改用小火,使其保持微沸。对于麻黄、桂枝等发汗药及藿香、佩兰等芳香性药物,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分钟即可。骨角、龙骨、贝壳类药物及人参、白术等补益药,一般宜选用文火久煎。

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

饭后服用: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

空腹时服用:驱虫药(如乌梅)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

睡前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提醒: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口服次数: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温度适宜: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注意忌口:不同的体质状态有不同的“忌口”要求,例如身体肥胖而多痰者应少吃食肥肉、油腻、煎炸的食物;孕妇忌食狗肉、兔肉、雀肉、茄子、螃蟹等;产妇忌食杏子等。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忌口”要求,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水肿病人宜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又如患痈、疮、肿、疥、痔疮、高烧的病人,禁忌食用温热性的易诱发疾病的食物,如:羊肉、虾、辣椒、带鱼、鸡肉、狗肉、鹿肉等。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忌口”要求,许多药物在服用时都要禁忌辛辣、生冷、油腻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这是共同的。但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如在服用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

小心药性相克: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的发散解表药,不与滋补药同时服用。例如: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等不要与六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等药同时服用。清热泻火药原则上也不与具有滋腻、温热大补作用的药物同用。

正确的煎煮和服用中药是很重要的。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