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州350003)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也步入急剧增长时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不断扩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方剂学》课程作为不同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之一,如何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吸收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应用方法,历来是国内同行专家探讨的热点和焦点。笔者不揣浅陋,现将在方剂学教学中的一些浅见与大家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与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在理法方药中占有重要的一环。它既与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有联系,又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官等)有关联,被公认为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交叉学科,过渡学科。它是基础学科的进一步衔接、归纳,也是后期临床学科的铺垫。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进行。
1.调整教材内容次序,突出重点进行讲授
《方剂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而专门编写的一门骨干基础学科,纵观历版《方剂学》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其中各论中每首方大都是由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症候分析、药物配伍)、临床应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等若干部分组成,后来六版教材开始增加了具体方的现代实验研究等内容,从实验的角度对该方的药效、作用机制等进行阐述。不可否认,如此进行编写教材有其逻辑体系,内容可谓较为全面、细致,无论是对扩充学生的视野,还是对教师进行教授都可以说达到了真正的示范作用。但是在授课时发现,若依此顺序进行讲解每首具体方的内容,则较为繁琐,前后联系性亦不够紧密,学生听起来难以理解,对该方的内容也难以掌握住大纲规定的要点、重点。我们在充分照顾到教材大纲中规定的重点、要点、难点等内容的情况下,调整相关内容、变革相关内容的次序,以便进行讲授。具体做法是从每首方的主治开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剖析该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也即是究其因,究其原理;再分析其产生具体症状的机理;最后是针对其病机采取相应的治法,依据该治法进行讲解方中药物如何配伍达到这一治法(也即是该方所具有的功用),如何配伍达到治疗该病证。也就是突出讲解每首方的主治、功用及方解(症候分析、配伍)。如此讲解,内容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达到大纲规定的每首方“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作用,如何配伍,如何应用”这一主线,学生听起来较易接受、理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到要求掌握的内容,同时也领悟了“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这些贯穿于方剂中的精髓。至于教材中其它内容可在上述内容进行穿插,或忽略不讲,交代学生课下自习,对学生知识面进行补充。
如在讲授麻黄汤时,首先示教于学生此方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即是该方的主治;此时学生对风寒表实证有所好奇,想搞明白什么是风寒表实证;此时常常顺势追问学生什么是风寒表实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行思考,接着讲授此证之总病机是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进而分析其症候: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肺外合皮毛,外邪束表,肺气宣降失常则喘;舌苔博白、脉浮紧俱是外感风寒所致。法随证立,针对此病机,采取疏风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治法;也即是该方之功用。方从法出,法,以法统方,方中如何达到此治疗大法呢?首先用辛苦温之麻黄,疏风散寒,祛在表之风寒邪气,同时能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一药二用,针对主证主治进行治疗故作为君药;同时强调本证是卫郁营滞,但用麻黄发汗仅能宣解卫气之闭郁,需配伍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温通经脉、畅行营阴,缓解周身诸痛之症;还应配伍苦温的杏仁,降肺气、止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正顺肺之宣发、肃降之性,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佐药;最后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且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发汗,使汗出不致过峻而耗伤正气,为佐使药。如此全方配伍,外感之风寒得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自愈。其中自问自答贯穿始终,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学习,而是时刻在思考。老师讲授内容很清晰,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即保留了以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的延续,又是对已学过《中药学》之提高;使学生明白了药物之间通过配伍后功用、主治有很大变化。理解方剂对基础学科的归纳、概括、浓缩,逐渐形成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掌握其精髓;为后期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复习相关基础知识,理解背诵新学内容
方剂是基础的综合学科,在讲授相关章节具体方剂时,有必要使学生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有所熟悉,这样示教新的知识时学生较易接受;所以常在授课前布置一些有关内容让学生去查学过之相关书籍,然后下一次上课时采取提问、或一起复习的方式进行温习。如在讲解清热剂时,常常让学生课下复习常见的清热药有那几类,代表药是什么?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要点是什么?热邪侵入五脏六腑有何表现?等等。提前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是必要的,此复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学习方剂的过程,这样在讲到具体方的主治、功用等内容时就可以易举做到掌握了。
复习旧知识是为理解掌握新知识作准备,在依据具体方的主治、功用、方解这一顺序进行讲解时,要求学生务必理解这一顺序的前后联系,不要毫无关联的进行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现在许多学生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方剂就是投入全身精力背诵方歌;其间枯燥乏味自不可言,甚者一些学生失去了对方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使学习方剂的重心出现本末倒置。我们不反对背诵方歌,但反对学生全盘接受式背诵,反对那种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背诵之学习模式。而是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相关内容,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背诵教材上面的重点方歌,或自己进行浓缩每首方的组成、功用、主治而创立新方歌;创新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学生自己改编的新方歌何尝不是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和爱好的一种真实的反映呢!当然有些学生若理解方中的主治、功用及方药配伍,并能熟记了这些内容,也不一定非要背诵这些方歌。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也不应应付考试而背诵。
3.改革成绩考核办法,真正反映所学知识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方剂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新颖的中医药重要基础学科,如何尝试教学改革,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目前大多数院校多采用的是一场期末考试定结果、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不可否认此方法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显然已经不合适宜。大部分院校本科专业讲授《方剂学》仅仅90学时,专科则72学时;学时之短,而内容之多,若再不改革传统考核方法,不增加其它了解学生的学习途径,作为老师很难真正弄清楚学生如实掌握多少知识,也没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因此,我们认为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成绩,主要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而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采取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半期考试以及出勤情况等方式,分值一般占总成绩的30-4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50-60%左右。平时作业主要是检验学生课下复习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预习方剂的新知识,复习已学方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提问及半期考主要是检验其复习旧知识及巩固已学新知识情况。通过提问和作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及时解决问题。并对错误较多的问题再一次进行讲解,强化吸收、巩固,如此反复复查、直至学生真正掌握为主。同时平时成绩也也间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当然学生发现不足,也会及时扩充,这样日久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去学习方剂。出勤情况对严肃课堂纪律,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作用。期末考试范围仍是全部所学内容,这样使学生对全部已学内容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以上考核方式多管齐下,较单单一次期末考试定结果更全面,更周到,也更细致;多种考核办法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