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寄生虫病等引起,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临床主要症状有:初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胀腹泻;继而烦躁哭闹、睡眠不好、喜俯卧、手足心发热、口渴、午后两颧骨发红、大便时干时稀;最后见面黄肌瘦、头发稀疏、头大颈细、肚脐突出、精神委靡。一般分为饮食不节、脾胃亏虚和感染寄生虫2型。一、饮食不节、脾胃亏虚(一)症状形体消瘦,体重不增,面色少华或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烦躁易怒,大便不调,舌质偏淡,苔薄白。(二)治法(1)选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四缝、足三里。(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1]。章门: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3)。四缝: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每手4穴,左右各8穴(在手2、3、4、5指的掌面,当第2指关节横纹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2)。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一4)。(3)拔罐方法灸罐法。先用艾条温灸各穴10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除四缝外),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四缝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或点刺出血,两侧交替操作。二、感染寄生虫(一)症状形体消瘦,肚腹胀满,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干枯,精神烦躁,睡眠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部分食欲亢进,甚或喜食异物,大便下虫,舌淡苔腻。(二)治法(1)选穴膻中、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百虫窝、足三里。(2)定位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中脘:见前。章门:见前。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8-3-1)。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8-3-1)。百虫窝: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见图8-3-2)。足三里:见前。图8-3-1天枢、气海图8-3-2百虫窝(3)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三、注意事项(1)重点调理小儿饮食,多种营养成分合理调配,克服患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要定质、定量、定时,逐渐增加辅食,并且要掌握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的原则,并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2)乳幼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不要过早断乳,断乳后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3)带小儿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加运动量,以增加饭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4)凡因肠道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小儿疳积,须及时治疗原发病。四、病例李某,男,1岁3个月。由于家长带小孩时照顾不周,发育较正常同龄儿稍差,大便稀薄,每日数次,形体略见消瘦,面色稍萎黄,食欲不振,精神委靡,毛发稀,好发脾气,舌质淡,苔薄白。穴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四缝、足三里,行灸罐法,上述各穴(除四缝外)用艾条行温和灸10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感为度,之后留罐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四缝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两侧交替操作。治疗1疗程后,患儿精神转佳,食欲增加,大便每日1~2次。继续上述治疗3疗程后,其体质基本好转,颜面红润,精神活泼,身体健壮,饮食大便均正常。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