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市高考出现了三年来第一份作文满分试卷,一位考生在题为《他们》的作文中表达了他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切,情理交融,文末一句“他们,终将成为我们”堪称点睛。
这篇作文只是说出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常识:无论出生何处,理应权利平等,但常识往往是一种奢侈。
当那位考生写这篇作文时,或者他步入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后,他是否会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和“我们”的巨大差别?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一落生,在家境、地区等方面就可能有巨大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许永远消灭不了,也能被绝大多数人理解并接受,公众需要的平等是机会平等、起点公平,用法律语言来说即程序公正,而不是用制度造成“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鸿沟。
这种制度性鸿沟已存在多年,曾经到了一度习以为常的地步。笔者就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吃农村粮”和“吃国家粮”的巨大差别,读书的全部动力便是“吃国家粮”。一类人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另一类人降生即具备的身份,天底下的不公平,也许莫过于此。网上曾流传一篇文章《我用了二十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形象地写出了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起点的不平等。
当多数人包括占有起点优势的“我们”中的人,也意识到“我们”、“他们”的制度性差别不合理时,这说明社会在进步,民智在开启。但被意识与被解决之间,尚有漫长的一段距离,这位上海考生相信“他们,终将成为我们”,可“终将”会跨越多长?将以何种方式使“他们”、“我们”融为一体?
四十多年前,美国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对全国人呼喊道:“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今天,尽管美国的黑人在失业率犯罪率方面依然高于白人,平均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于白人,但这是历史形成的,而造成差别的制度性樊篱已被拆除,这才使奥巴马这个非洲移民的儿子有问鼎总统宝座的梦,且这个梦似触手可及。
奥运即将在这个古老国度上召开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我们这个民族面对全世界表达的一种愿望,亦可看成对现代文明规则的一种认知。我们可以把视野缩小一些,从全世界转移到将举办奥运会的繁华都市。这个大都市里,农民工的孩子和本地居民的孩子咫尺相隔,然而却分成“我们”和“他们”。前天北京的一家媒体报道了两位四川灾区的孩子在北京借读25天后,依依不舍回老家复课,临走前一位小女孩发誓说她将来要考进北京的大学。汶川地震后,包括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在内的国人献出了巨大的爱心,捐钱捐物去灾区当志愿者。当爱心潮过去后,我们能否设想一下,有一天灾区的孩子不需要借读,不需要暂住,也能生活在他们向往的都市。——这才是超越一时一地一事的大爱。
那位上海考生在说出“他们成为我们”的良善之梦时,另外一些农家孩子正做着“我们成为他们”的美好之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我们”有同一个梦想。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诞生《独立宣言》的美国,消除不同公民群体之间的制度性差别,尚且经历了那样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对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制度性差别的消除,既要有充分的信心,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们”和“他们”不仅有同一个梦,更重要的是何时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