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面试,公平?不公平?
谁出面试题?打分标准又是什么?如何保证公平性?面对近年来学校招生改革后推出的面试一环,一片叫好中总夹杂着这样尖锐的质疑声。但奇怪的是,同样作为自主招生考试的一个环节,初次筛选时采用的笔试环节却从未有人对其公平性产生疑惑。所有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种让一张试卷判定考生是否有资格进入下一回合的较量的方式。青年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这样的想法,显然仍受到长期以来以分数高低作为判断“人才优秀与否”标准的影响,认为人为的判断难免有失公允。
面对质疑,参加面试的教授们也颇为无奈。在采访中,他们屡次告诉记者,面试并不是要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敏捷的思维、清晰的逻辑、流畅的表达和丰富的知识;题目几乎都是开放式的,是根据学生递交的介绍材料出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而且鉴于高中生的能力,考官不会故意出难题。
不少专家认为,自主招生选拔是场“选优”的考试,而判定“优秀学生”,并不能看其是否能拿卷面高分,而应关注他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待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表现。有教授提到,个别考生为得到好评曲意迎合考官,甚至托关系打听面试专家,期望“对症下药”。一位教授曾说:“我宁愿听到学生老实地回答我不懂,也不愿看到他为得好评而揣摩考官心理,这样未免太功利。”但事实上,高校面试组专家每年几乎都会大换血,每个考生会由哪位考官面试也是随机抽签决定的,所以,考生想“开后门”找考官面试“放水”,其实犹如大海捞针,白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