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考时签诚信书是不是为时已晚

浏览 9

近日,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招生工作规定,与往年办法相比,特别添加了在报名提供材料时要签订诚信书的内容。考生在申请报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时,须签订诚信书,本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参加招生考试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3月29日《京华时报》)

  毫无疑问,签订了诚信,未必就一定会遵守高考诚信,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像很多贪官在犯罪之前都公开过“廉洁奉公”一样,纸面上或者口头上的“”并不可靠。但不可靠归不可靠,却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了“”存在的价值———在很多时候,签订诚信协议书、廉政宣言之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载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塑造”,在我看来,这样的形式有比没有好。可以进一步强化考生心里的诚信之弦,我相信,大部分考生会遵守自己的。

  若考生受教育,则形式有意义,问题就怕“流于形式”。考生的诚信书不可能一签了之,教育管理者肯定要对诚信进行基本的审核,势必要经过好几道工作程序,这样肯定会抬升高考管理成本———那么,在现实的操作中,就很容易因为“嫌麻烦”而流于形式。所以,我就觉得,高考时再签“诚信书”———这样大面积推行的诚信教育来得太晚了一些。

  对于教育者来说,诚信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播种”,要从低端教育开始,而不能到了高考时再想起诚信教育。言传身教,利用各种载体教育引导学生去感受诚信、学习诚信和自觉坚守诚信,使孩子们从校园里获得一张人生的通行证———诚信。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如果在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教育期间,多让学生签几份“诚信”,高考时就不必再“多此一举”。

  还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正人先要正己,教育管理者要尽一切努力,消弭因为管理责任缺位和教育腐败行为而导致的“不公正”,诚信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就像去年高考发生的重庆状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其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考生不诚信”———如果教育管理做不到公平公正,让学生签订多少份诚信书都无济于事。(作者:陈一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