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荡气至于此极——说辛弃疾的《摸鱼儿·暮春》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 1140 - 1207 )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坚主抗金,志在恢复中原。他的词风格豪迈,历来被推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在艺术创造方面,也别开生面不少。他笔力雄健,往往为苏轼所不及。他 " 胸有万卷 " (彭孙遹语),议论横生。无论经、史、子、集或方言俚语,都可以入词。但有时议论过多,书袋气过浓,诗味难免为之稍损。
这首词写于淳熙六年( 1179 )。其时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转运又称 " 漕司 " ,是管钱粮的官。职位虽不低,但对志在恢复中原的词人来说,是不足以展其抱负的。
此词于《花庵词选》中题作 " 暮春 " ,意谓词人借 " 惜春 " 为题以写对国事的感慨。
首句 " 更能消几番风雨 " ,用诘问语,不仅表达出词人对 " 匆匆春又归去 " 的惋惜,且带动全篇,感慨深沉。它的意思是说,春天本就快过去了,哪经得住三番五次风雨的摧残呢?暗寓国事日非,哪经得起权*们三番五次的折腾呢?经此一问,词人内心郁结的悲愤便似奔涛排涌而来: " 惜春长怕花开早 " ,因为早开也将早落; " 何况落红无数? " 更何况落花已满地都是!这两句写惜春之情,何等细致、有力!
词人明知春天是无法挽留的,但仍痴心妄想把它留下,因此一喝: " 春且住! " 却只听得说( " 见说道 " ): " 天涯芳草无归路。 " 芳草已铺到天边,遮断了春天的归路,春天是再也回不来了。 " 怨春不语。 " 怨春天不给词人以任何回答。 "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画檐蛛网,王闿运说是指秦桧一流之人(见《湘绮楼词选》)。我不以为然。我以为它在这里是象征着主战派人士的努力。他们恰似画檐下的蜘蛛网,整日殷勤地兜揽飞絮,像是想把春天留住似的。只是这样殷勤努力,无法挽回整个衰颓的国势,因此更触起词人的无限感慨。
下片说到正题。词人用长门陈阿娇的故事,来影射词人当前的处境。有人谓 " 长门事 " 是影射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并用来讽刺高宗不肯迎父、兄南还。我看不像。从全词看, " 长门事 " 应是词人自喻,表明他长期遭到冷落。此次改官,辛弃疾原希望调任军政要职和从事抗金工作。哪知还是当地方官,管理钱粮,而且由湖北调往湖南,离前线更远了。因此说 " 准拟佳期又误。 " 为什么这样呢?正由于词人雄才大略,遭到了朝廷里权*们的嫉妒、排挤( " 峨嵋曾有人妒 " )辛弃疾在此年呈给孝宗的《论盗贼札子》里就写道: " 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 可作佐证。
"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词人宕开一笔,谓纵使求得朝廷上某些人士为他说项,其恢复之大计又有谁肯替他申述呢?写到此,词人的悲愤越来越深,因此笔锋一转,便指着那些排挤他的人们说: "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 意思是说,连杨玉环和赵飞燕那样得宠的人结果都化为尘土了,你们这些权*又能得意多久呢?由此足见词人怨怒之深。但尽管这样,词人内心的愁苦仍无法排解。他说: " 闲愁最苦。 " 愁苦到连凭着高处的栏杆看看都不敢。为什么呢?因为凭着栏杆看到的,只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陷于烟雾似的杨柳中,徒使人肠断罢了。在这里, " 斜阳 "" 柳烟 " 象征着南宋衰败的景象。无怪乎孝宗读到这里,心里老大不高兴。(据罗大经《鹤林玉露》)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上片写即日所见,以景托情;下片用历史故事自喻,以古讽今。词人把描写的空间无限拓宽,把时间尽量拉长,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忧愤的深广。
从全词的风格来看,它骤似婉约。但于婉约中又觉出它豪放。这正是辛词超出前人的地方。除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说: "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 " 梁启超极为称赞道: "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见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
为什么辛弃疾能获得如此成就呢?我认为除了他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还由于他继承了北宋诸词家的艺术经验,而又铸成一已的艺术风格,从而推动了南宋词的更大发展。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叙论》说: " 辛弃疾由北开南, …… 是词家转境。 " 这话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