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个月不良心理现象诊断

浏览 9

案例1:某高三一女生,第一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只有一个多月了,一提到考试就害怕,怕考不好,怕分数低,怕名次低,真的想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满脑子都是各科较高分数,复习时经常发呆。教师上课时讲的教学内容都听不进去。
  分析:考生到了这个时侯,对较高的分数都会有一种期待和盼望,这是正常的。但不能不现实地幻想,目标过高。不现实的目标引起的不再是持久的努力,而更多的是恐惧或抑郁。人们做事的动机和效果之间不是成正比的关系,适当的期望值对目标的实现有利,但期望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不良的效果。

  建议:这类考生要适当调整高考过高的预期目标,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安排中,应每一小段时间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而且目标连续务实,而更重要的是每天每小时为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努力。

  案例2:某高三男生,高考前一模和二模在班上名次都不错,觉得最后一个月无所事事,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能吸引他学习的兴趣,甚至时而莫名的兴奋,浮躁不安,希望高考早日来临。

  分析:由于学校和考生特别重视一模二模成绩,导致考生出现错觉,把模拟成绩等同为高考成绩,从前绷紧的脑子一下子轻松起来,容易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建议:这类考生,要认识考前一个月的重要性,还可以发现复习中的一些漏洞,把知识梳理成体系,整理老师的笔记,如果放弃这宝贵的时间,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案例3:模拟考试后,部分考生对高考慌乱紧张,脾气也不好,成天焦虑不安,经常失眠,试用各种方法不管用。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老大难,考前心理压力是考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其危害也。高三紧张复习、考试,使部分考生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考试结果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观方面有自己能力和平时的努力,客观因素有考试的难易度和运气;而其中只有主观的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个人能力和试题的难易度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不易被控制的。

  建议:考生应有一颗平常心,在几轮复习后,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题型比较熟悉,只要自己正常发挥,高考会体现出真实的水平。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要想到自己的理想,激发斗志,多听听老师的建议,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有时要想想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

  总之,高考复习最后的一个月里,考生既不能太紧张,又不能太松懈。此时应少做难题和新题,不要动摇自己的自信心。回过头来把课本再看一遍,熟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文科主要回顾政治、历史、地理,理科则重点记忆各种公式,使情绪得到优化,没有遗憾地度过考前一个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