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考生端正心态 家长适当创造和谐氛围

浏览 6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成千上万家长的心。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家长们往往比考生还紧张,人为地制造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考生,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帮助考生安心备考,而且还增大了考生的心理压力,影响到最终的高考发挥。心理学专家建议考生家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备考氛围,对孩子要多鼓励、少埋怨,在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的同时,还要当好孩子各方面的军师,共同迎接和面对高考的到来。


  不以分数决定一切

  现象:部分家长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往往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的复习效果。如果模拟考试考好,就怀疑是否因老师命题较简单;如果考砸了,就埋怨孩子不够努力;如果成绩徘徊不前,就认为孩子没有进步等等。

  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平博士认为,家长以分数高低衡量一切的做法百害无一益,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出现成绩波动甚至是成绩下滑的现象是正常的。许多考生在考前一拿起书本就觉得有许多东西要学,但一解题就浮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担忧”。具有担忧心理的考生,往往比较要强,总是爱与别人作比较,而且这些考生还过多的考虑过去和将来,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视觉灾难性想象,一次模拟考试考砸了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一样,表现为过度焦虑。

  建议:家长要对考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悲观情绪。如果一次模拟考试失败,不要过于夸大失败的时间性,沉浸在自责中不能自拔,而是要认真总结失败原因,而不是单纯注重结果。另外,考生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在失败的考试当中寻找自己的优势。如果还不行,考生可通过思维阻断法,每天规定一段时间想像最坏的结果是否能接受,如在睡觉前思考自己如果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等,而在复习时尽量不要去想,专心复习。

  端正心态避免认识偏差

  现象:部分考生在复习时感觉不错,但在考试时却用不上,看到太多解不出的试题觉得自己许多复习都白费劲了。

  分析:刘翔平认为这类考生是因为考试复习过于紧张导致认知偏差。有一些考生特别是一些中上水平的考生,总是一味地做难题、怪题,反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了考场上,一看到没有难题、怪题就傻了,反而不会做基本题。

  建议:家长要明确地告诉考生,高考题目大多数由中等难度题和基础题组成,考生对于高难度题要勇于舍弃,水平中上的考生要充分利用减法复习,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必要求面面俱到,高难度题能得多少算多少。

  另外,建议考生合理用脑,对抗心理疲劳。因为每一个人的复习总有高潮和低谷,不可能永远处于顶峰。此时,家长应当转换思维,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成绩呈曲线发展态势,有高潮期也有低谷期,焕发孩子信心,力争在高考时考出水平。同时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不要心存“一口吃出一个大胖子”的侥幸心理,循序渐进,注意观察孩子的进步并予以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只要没高考,就还有下一次机会,鼓励孩子重拾信心专心复习是最重要的。

  适当减压创造和谐氛围

  现象:部分家长对考生期望较高,即使是复习时,也表现出过分“关心”,发现孩子有一刻不专心复习,就训斥孩子,给孩子施加过高的压力,反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复习。

  分析: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会长谢峰认为,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加大考生的思想压力。根据近年高考经验显示,家长过于关注孩子学习或成绩,过多埋怨或训斥,反而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的孩子产生了破罐子破罐摔的想法。

  建议:家长要降低高考期望值,说话语气要平和、乐观、风趣;对于考生一些不良习惯,只要不影响学习成绩就不要去纠正,要保持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在最后半个月的高考冲刺阶段,家长要减少应酬和在家会客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单独为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进行复习。家庭生活规律要与平常一样,不要人为制造紧张气氛。有矛盾的家庭千万别在这个期间再起争执,家长可在家读书看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陪孩子聊聊天或做些简单的家务,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