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2009年上海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考试D组综合能力测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试卷表明,上海商学院等院校设置的综合能力测试体现了职业院校的改革方向,是高中阶段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和谐发展的崭新开端。[试卷特点]
体现德、近、博、新、趣5大特点
上海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乔刚、招办主任陈敏告诉记者,试卷中文史哲、时政礼仪、道德法律、信息科技等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既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又检查了考生12年学习的综合素养,体现出德、近、博、新、趣5个特点。
德:我国有德育为先的传统,职业教育更首先关注人的基本素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四人的性格各异,矛盾不少,你认为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诸如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世博会礼仪等试题源于考生生活,又给以正确引导。寓教于“测试”,寓教于日常生活现象。
近:贴近考生实际,与考生未来发展挂钩。报考职业院校,首先是面向未来职业的,兴趣趋向、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定位都需要有一个定位和发展的问题。“一个人性格外向,热情开朗,有很广的人脉,但对数字不敏感,而且口风不是很紧。最适应他的岗位是什么”,这样的生涯发展问题是职业院校未来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考生在报考职业类高校必须首先关注的。这样的测试有助于帮助考生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博:综合测试分Ⅰ、Ⅱ,九大门类涵盖了高中阶段语数英、计算机、政治等主干课程,还拓展到心智礼仪、团队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具有鲜明职教特点的生活常识。不仅如此,各门类内知识能力的覆盖面也极为广博,以艺术人文为例,文史哲、音乐绘画影视、文字和工具书等,从典故到常识,从作家作品到历史文化,从课本知识到旅游天地,这种“博”力图倡导读书学思结合,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知识与迁移能力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真正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此外,鉴于上海市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生活英语和英语听力测试的比重占到整个考核的29%左右。可见,文化课内容没有削弱,变的是考试思想和方式。
新:一是题材新,引入职业精神和生涯规划的内容,彰显职业院校关注的热点和对考生的要求。二是视角新,“以下消除烦恼的方法中,最恰当的是什么”,体现对青少年焦点问题的关注和引导;“有一个行动小组正在野外活动,突然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中断了。面临死亡威胁,如果你是组长,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体现对考生处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关注和引导。这样的命题旨在帮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社会活动意识和待人处事能力。
趣:注重考生的日常积累,克服传统教学考试“死记硬背”的弊端,看似没有具体考试范围,却能做到轻松考试。诸如“书信中的下列惯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这是什么观点”、“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弹奏的‘冬不拉’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乐器”等,体现出的是知识性与生活性的结合,兴趣爱好与课堂知识的结合。而“小王和小李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他们经常在一些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但总能够开诚布公,求同存异,不影响工作。这种‘冲突’属于什么冲突”等增加了生动有趣性。
[发出信息]考生应有合理定位和报考选项
据悉,此次超过半数考生是“三校生”,因此,综合测试对高中生侧重于“专业”,而对“三校生”则侧重于“中高职衔接”。试卷也给整个高中阶段教学发出如下鲜明信号:
1。中职教育不能再像现在这样教材、教法一味向高中靠拢,文化、专业课应为专业培养服务。
2。生涯规划宜在中学有序起步,高考方向应当有类型区分,考生应当有合理定位和针对性的报考选项,人才选拔途径和方式应当体现教育类型和院校特点。
3。职业教育要体现自身教育特点,关注考生整个学习生涯的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既教给学生职业能力,又要培养职业通用素养,即能与人交流、能说会写、善于与人商洽、有诚信。
拓宽文化考试内容,丰富检测形式,有效衔接高中阶段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这样,高考既不会成为人们诟病应试的“口舌”,也不会成为考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