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专业介绍

浏览 6

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0591-22868131;传真:22868141;主页:http://poet.fjnu.edu.cn)

  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理化科。1953年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应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02年12月23日,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和激光研究所以及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由福建师范大学批准设置学院建制。

  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与网络工程系、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公共基础教学部、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继续教育事业发展部以及对外合作与服务事业发展部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拥有“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2003,指设置或批准年份,下同)以及“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拥有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设施齐全的各专业教学实验室、光电领域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实习基地等。拥有光学工程(原“应用光子学”,1996)和凝聚态物理(2005)两个福建省重点学科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2005)福建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其中光学工程重点学科于2008年入选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拥有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06)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医学光子技术与仪器(2007)、信息光学与工程光学技术(2007)、生物光学检测与成像(2008)、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技术(2008)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06,含光学(1986)、理论物理(1990)、凝聚态物理(2003)、无线电物理(自设,2006)、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设,2006)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01),物理电子学(2006)、通信与信息系统(2006)、计算机应用技术(2006)以及(物理)课程与教学论(2004)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物理教育硕士(1998)、科学技术教育硕士(2007)、高校教师光学工程专业硕士(2007)等专业硕士点。拥有物理学(教师教育,1952;2008年入选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00;2008年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03,2005年起按本一招生)和网络工程(2004)等本科专业。目前在学的博士研究生6人,各专业统招硕士研究生136人,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研究生19人,各专业本科生人数1149人,软件基地和高职有关专业337人以及非全日制函授生35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43人,其中教授16人、研究员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者34人;讲师等中级职称者44人;专任教师中包括: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8人;博士28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闽江学者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1人,省“百千万工程”人选5人等。教师在全国学会、省学会任职29人(次)。年轻的后起之秀,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巨大,学术前景看好。

  学院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建设、改革和管理,注重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融与互补,完善能力本位的结构化课程体系,积极实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加强质量建设的教育思想。在创新培养模式、科研促进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引领福建基础物理教育、注重科技英才的培养以及推崇学生科技创新”等诸多特点。各专业以及公共基础课教学师资结构合理,理工融合,优势互补,主讲教师素质好,发展趋势良好,其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7)。曾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大学物理实验”由省级精品课程(2005)升级为精品课程(2007),《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第2版)》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量子力学”和“近代物理实验”两门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向芬兰应用科技大学派出了首批交换生,开创了学院本科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先河。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传统,在及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连年获奖,1999年以来,共计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100多个。

  学院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硕果累累。2005年立项建设、2007年顺利通过验收的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高水平、多学科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堪称学院历史的里程碑。多个稳定而有特色的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方向正在茁壮成长(其中“生物医学中的光学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团队”为省级创新团队,2006),正承担着973和863等重大项目(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和省部级重点课题60多项。2002年以来,学院的科研成果连续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12项,其中“人体组织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激光医学的应用”是学校首次获得的理论研究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学术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目前每年都超过100篇。学院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及友好的合作关系,众多教师分别赴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大学和学术单位作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常来学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健全完备的管理制度。仓山校区学院科研大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设施条件优良,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和运行支撑条件,在我校向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旗山校区理工楼群中有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的学院教学实验室及办公用房,装备国家水准的各项设施。目前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各种教学设备充足完善,图书资料门类齐全。

  学院秉承着“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保持着“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更有着师生教学相长、学术氛围浓厚的优秀传统。百年来,学院及其前身的物理学系/科已培养了各类毕业生近12000人,其中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4人,各专业硕士195人、教育硕士56人,本科毕业生5300多人、专科毕业生1600多人、函授毕业生2100多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2800多人。在教育、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界等各条战线上的杰出毕业生数不胜数。学院为国家和福建省的教育、科研和其它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研究生就业率100%,本科生就业率98%。

  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科研实力强大、办学质量显著、设施日臻完备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院,其发展空间巨大,事业蒸蒸日上,前景灿烂光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为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开放式的、富有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创新型学院而奋斗。

  (一)物理学专业。(师范类,2005年立项建设校级本科品牌专业,2007年入选省级一类特色专业,2008年入选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我校6个获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之一。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多综合、重能力、倡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物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素质高、能在物理学、中学物理教育、通用技术及其它相关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

  课程结构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等;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基本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材教法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选修课按4个方向开设:1、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主要选修理论物理和物理学前沿类课程,为准备报考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研究生的学生开设;2、光学及光学工程,主要选修光学及光学工程类课程,为准备报考光学及光学工程方向研究生的学生开设;3、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类,主要选修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类课程,为准备报考计算机和电子技术方向研究生的学生及今后打算从事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工作的学生开设;4、教育类,主要选修通识教育、物理学科教育及物理学前沿知识课程,为担任中学物理教师和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生开设。

  专业特点

  1.突出师范特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专业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具有非常好的传统,坚持面向中学,深入中学,服务中学,关注学科前沿,把基础教育研究融于高师课程教学改革之中,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物理教师,成果丰硕,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已经在国内树立了很好的品牌。

  2.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及时把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已有多项学生作品获得或省级奖项,有20多篇本科生参与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或EI收录的学术刊物上。物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2名,正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近50%,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包括:教学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大学物理实验”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师德之星1人。本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凝聚态物理”和“光学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物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物理电子学以及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物理及科学技术教育硕士授权点;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以及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物理学创新实验室等;拥有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2门,6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承担60多项及省级科研项目,在《PhysicalReview》、《AppliedPhysicsLetters》等国际物理学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200多篇SCI、EI收录论文,其中近50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2的国际学术期刊上。

  就业趋势

  近年来有近25%的本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75%的毕业生到中学任教或从事应用物理或信息技术行业工作。近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接近100%。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能在电子与信息领域、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中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具有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电子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以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程序设计语言(C)、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电子CAD、EDA技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TCP/IP协议原理与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方向开设。

  (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注重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子等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光信息专业技术课程为主,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信息社会所急需的、基本掌握光、机、电、算技术的理工结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与光电子和光学相关的企事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和销售等工作,也可在光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物理学等领域继续深造。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方法、基础物理、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理论物理、固体物理、信息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通信技术、光检测技术、半导体光电、光学设计CAD和光学机械原理等.

  (四)网络工程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工结合,具有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学生通过在校四年的系统学习能够掌握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组网工程、网络性能评估、网络管理等相关知识,能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网络工程设计及维护等工作。学生毕业后可在与通信网络和网络工程技术相关的企事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应用等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TCP/IP协议原理与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IP交换与路由、网络分析与测试、网络管理、网络信息安全、无线通信技术、通信网基础等。

  (五)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是信息科学与光学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光电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以及进行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光电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和运行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与光电相关的企事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和销售等工作,也可在光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继续深造。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方法、基础物理、计算机语言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技术、光电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光通信技术、光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光电、光学设计CAD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