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0591-22868107、0591-22868101)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建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数学专业。建国以后,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研究院、福建学院等单位经过调整合并成立福建师范学院,保留并发展了数学系。1972年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1996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与原有的数学系合称为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2002年12月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1人,有博士后8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在读博士1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人。有7人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有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有4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的概率统计学科曾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005年起基础数学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学院教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以及多项的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项以及50多项省级、厅级基金项目;先后共出版专著10多部,在国际权威刊物和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由每年10多篇(2000年)增长到每年70多篇(2008年)。
学院现拥有基础数学博士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教育硕士(数学学科)和信息与通讯系统等10个硕士点。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数学、计算机应用2个函授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现有4000多人。
学院下设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及函数论、代数、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中学数学、信息与计算、软件工程、计算智能、软件理论与图形图像、体系结构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12个教研室;设有公共计算机教学部、公共数学教学部和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教育研究所;福建省高校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生物数学学会均学院。学院还主办面向基础教育的全国性刊物――《福建中学数学》。
学院历来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1996年以来,《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基础课高等代数的教学质量》、《高师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体系的开拓与建设》和《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的新课程设置及学分制改革》等三个教学改革项目分别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近世代数》、《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实分析》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获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学院还获得省级教改项目《数学与计算机师范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从2008级起开设“数学与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实验班”。
学院实验中心现为福建省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使用面积7580平米,设备总值达1200多万。中心拥有面向全校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与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硬件、公共数学、大学生创新、软件实训、电子实训、ACM训练室和计算机DIY等专业实验室。中心开设36门实验课程和277个实验项目,承担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8个本科专业及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的实验教学任务。90%以上课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每年接纳学生数3080人次,实验人时数达27.8万。
学院十分重视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服务“海西”建设的能力。学院积极与校外企业联系,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新途径,2007年与福州时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创新实训基地”,2008年与厦门万策智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双边合作的协议,共同建立“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大学生实训基地”和成立联合实训实验室,公司免费为从学院各年级各专业中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培训。此外,学院还先后与中兴3G软件技术福建实训基地、信永国际软件工程师培训学校等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努力为本科生搭建校内外学习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竞赛活动,屡获佳绩,多次获得校长嘉奖。先后有3项作品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3项作品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铜奖;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省一等奖30项、二等奖47项;先后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中国赛区铜奖5项;获第二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一等奖1项以及优秀组织奖;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学生还申请到1项国家专利。2007年1月11日,由学校组织在学院召开学生科技竞赛总结表彰大会,李建平校长用“数量多、涉及面广、成绩优秀、含金量高、进步快”高度肯定了学院学生在课外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700余人,硕士生100多人,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与肯定。他们当中有的考上了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所的硕士生、博士生继续深造,有的成为省内外高等、中等教育的骨干,有的成为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管理人才或计算机软件研发人才。近4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考研氛围,不断改善教学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本领;加强与社会、企业、家庭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强日常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有效的就业服务,最终构建一个“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就业服务体系。
此外,由61级院友、香港知名企业家、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吴维新先生于2006年捐资创立吴维新教育基金(300万元,每年30万元),用于奖励学院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学院的贫困学生,使之能够克服经济困难并顺利完成学业。基金还对按国家有关规定获得保送资格或高考成绩排名在福建省前1%而进入学院就读的新生分别给予1万元或8000元的奖励。
为进一步提高生源的质量,学院实施按“类”招生,具体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非师范)按“数学类”统一招生,在前三个学期的基础课阶段实施统一培养,不分专业;从第四学期开始再按专业分流培养,各分专业的人数按原招生计划数。分专业采用学生自主申报,并主要以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业成绩为依据实行分流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非师范)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范)专业统一按“电子信息科学类”名称招生,前三个学期统一培养,第四学期开始按原招生计划分流培养。分专业采用学生自主申报,并主要以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业成绩为依据实行分流(见《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按类招生分专业实施细则(修订)》)。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为我校本科品牌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及应用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初步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适应高等和中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数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工作者,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精神,能为人师表;了解和熟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近现代数学学科发展趋势和主要成就;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初步具有数学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课程结构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普通物理学、复变函数论、常微分方程、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实变函数论、近世代数、计算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基础拓扑学、数学建模、微分几何、泛函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图论及其应用、化算法、决策论、数学史、数论、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以及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组。
专业特点
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学院努力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本科人才培养的“分层次”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在探讨大众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本专业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同素质、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学院在05、06级试办“素质扩展班”的基础上,从07级开始实施“分层次”教学,并设计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学院获得福建省教改项目《数学与计算机师范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从2008级起开设“数学与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实验班”。因此,本专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三个培养方向中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方向一(数学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该方向的学生应对数学怀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四年学习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或将来准备从事数学或与数学相关的应用和研究工作;数学与应用数学方向二(数学教师培养模式),该方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更多的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和其他教学、管理工作;数学与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实验班,该方向主要是培养同时具备中学数学和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
学院在“九五”和“十五”规划期间,积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博士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拥有一支学术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高职称教师比例为52.31%;另有3位特聘教授。教师中有29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正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的10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有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如非线性分析、代数、泛函分析、复分析、随机过程与可靠性数学等在国内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本学科还拥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基础数学博士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五个硕士点);此外,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硕士(数学)两个方向均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就业趋势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工作者,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职渠道是各类中等学校的数学教师。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原则,本专业从2008年开始试办的“数学与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实验班”,是培养同时具备中学数学和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根据调研情况,这样的人才在中学将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值得指出的是,本专业能够为有志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这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根据自己的志向,通过进一步深造,可以成为数学研究工作者、交叉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工作者、高等教育数学教师、以数学和计算机为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本专业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维护、开发、设计能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毕业生适应在中等和高等院校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商品设计、生产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大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线路、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嵌入式系统、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科教育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等。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维护、开发、设计能力,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毕业生适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商品设计、生产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大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线路、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嵌入式系统、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数字图像处理、网络安全原理与技术、微控制器应用、DSP应用以及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组。
(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应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控制器应用、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常用算法、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信息技术导论、高频电子线路、电子设计自动化、通讯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现代显示技术以及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组。
(五)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并发和分布式计算、Matlab工具与技术计算、普通物理学、复变函数论、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实变与泛函分析、数论、应用概率论、数值分析、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数理统计及其应用软件、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科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代数与编码、网络安全原理与技术、近代密码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高性能计算以及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