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高考作文浙江卷

浏览 6

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ZZ(〗为题〖ZZ)〗,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综观文史,所有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高考作文也要“与时俱进”,反映当代的生活,表现当代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操。高考作文,综合考查考生认识社会、品味生活、表现人物、阐述事理的能力,用“第一手资料”写当代的、现实的生活是必然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时期,城镇发展如雨后春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社会意识形态也跟着在变化;与此同时,乡村也在历经沧桑巨变,这些变化冲击着中学生的心灵,感触颇多,心里话就如泉喷涌,“触摸都市”“感受乡村”是应运而生的命题作文。

  今年浙江这道高考作文题,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形式上又像“话题作文”的样式(好在“为题”下面加上了着重号,考生能够辨出),它具备“材料引子”“题目命名”“题材暗示”“写作要求”四个方面。有人要说“这是命题作文,题目里说得清清楚楚”。其实“触摸都市”与“感受乡村”的命题所揭示的“写作范围”和取材十分广泛。想一想,“城市”与“乡村”相加的“和”是什么?是“整个社会”,以全社会来规定写作范围正是“天和地”的表现。如果硬要说成“命题作文”,又何尝不可呢!但这道作文题仍不失为一道好作文题,它体现了以“学生(考生)”为本的思想,作文题为考生构思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利于广大考生充分挖掘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写作储备,写出高质量的高水平的答卷来。

  “触摸都市”,是个动词性的“谓宾短语”,“触摸”的时态是“现代(现在)时”,具有时代感、亲切感、亲近感,关注城市的建设,关注市民的生活,关注城里人思想的发展变化,关注农民工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子女的情况。因其触摸的方位、方法不同,所以写作的口吻、取材的角度、表达的手段、体裁的拟定都有讲究。“题材没有禁区,下笔须有分寸”,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不难找到切入点,那就是从“真善美”的角度表现城市人生活,去描摹美轮美奂的建筑、熙来攘往的人流、鼎沸嘈杂的市声、琳琅满目的商品、灯红酒绿的餐饮等,去展现城市人文明高雅的或低俗丑陋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所体现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特别是要把握城市飞跃发展的脉搏,了解当前城里人的整体心态,表现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随着城市大开发热潮的掀起,衍生出许多新的话题,诸如“城市失业人员”“特困户”“农民工”“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之类,这些都是考生采撷的“话”絮。写作时,“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等,写作空间非常广阔。

  “感受乡村”,同样是一个“谓宾短语”,与“触摸城市”相对仗,但“触摸”居前,“感受”落后,从时态上说,“感受”属于“过去时态”范畴。因此,考生就需要思考,乡村发生的什么使你有了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宁静的环境,静默的农庄,无垠的田畴,灵动的“风水”,蜿蜒的河流,写意的小道,禽畜的争鸣;木刻的面庞,厚道的人情,艰辛的农活,丰收的喜庆,淳朴的民风,热闹的婚嫁;暮归老牛,夜深犬吠,狗猫嬉戏,劳动号子,牧童短笛,庭院瓜蔓,还有出工剪影、收工小曲等,都是方便的取材。农村由于人口居住相对稀疏,交通不够发达,人员流动不够频繁,所以农村环境是宁静的;农村有辽阔的土地、肥沃的农田,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在农村河网交叉,农田星罗棋布;农村道路狭窄,多为羊肠小道,蜿蜒而绵长;鸡犬相闻,劳动号子,天籁之音,不绝于耳。并非“世外桃源”的神话,而是我们天天欣赏的童话。从写人的角度来看,农民们披星戴月,整天泡在农田里,清晨田埂会留下他们荷锄的剪影,傍晚河边会传来妇女们濯足的嬉笑声,“竹喧归浣女”是真实的记录;反季节果蔬种植,要求农民们掌握科学技术;现在许多农民工也“孔雀东南飞”了,留守儿童成为乡村一大棘手问题;有钱了的农民不知道怎么消费,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抬头;农闲时,农民赌博成风,但一听到为灾区捐款的消息,又会踊跃报名……通过这些情景的描写,表现乡下人的喜怒哀乐、冷暖寒热,理解农民,理解生活。(朱庆平)

  满分佳作

  感 受 乡 村浙江考生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浊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颗颗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图景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昂扬的希望。

  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站成了永恒,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思想的触角伸展和蔓延到人们渐渐淡忘的乡村,描写了它特有的景色环境、人物形象和风土人情,勾起人们对乡村的多方位的多滋味的感受。所谓特有的环境,就是乡村的明艳、宁静、传奇与休闲等;特有的人物形象,是指佝偻的背影、满是沟壑挂满泪水的脸颊、枯瘦的身体、混浊的眼眸、月牙般的笑与卑微的站姿;特有的风情不胜枚举,童话的乐园、凡?高的画境、世外桃源式的田园,坚韧淳朴的民风、卑微憨厚的人格等,无不给读者以感动。

  艺术效果的取得,得力于“点染”的手段。何为“点染”?“点”,就是交代记叙要素,“染”,就是描写、抒情、议论,就是修饰形容、衬托对比、铺排博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本文开头采用比喻的辞格、画家的示现和诗人的描绘,给读者呈现一幅乡村图画,佐证“乐园”的首括;第二段,仍然采用点染的手法,写乡村的“苦痛”;下文“卑微”“呐喊”“希望”的描写,都是点染的注脚。散文内容“景”“人”“情”“三位一体”,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朱庆平)

  触 摸 都 市

  浙江考生

  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隐居田园的自在与宁静,不能不令人向往。而余秋雨的那句:“依我看,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更令我欣喜,去欣赏那万家灯火的美,去触摸都市。

  月亮那样遥远,那样宁静,那样纯洁,却在夜晚照耀着喧闹的都市。两者如此不统一,却又如此和谐。而那喧闹的城市犹如在教堂戴着耳机听摇滚一样另类。想去触摸,想去了解,为何如此神奇。

  远方的霓虹灯闪耀,车水马龙,夜深了,却还繁华着的都市,我喜欢你的活力。像是一颗年轻的心,激情地跳跃。不比乡村,那缓慢的节奏,也许适宜老者的居住。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激情,你的年轻。

  月亮的光芒将渐渐被取代,那快到地平线的太阳即将升起。

  这段时间的都市反而安静了,像一个少妇卸妆后露出干净、朴素的面容,同样的美好;像一个啼哭的婴儿,安静地在梦乡游玩。都市的安静是如此难得,更令人珍惜。昨夜万家灯火的美景褪去。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宁静,那种比乡村更难得的安宁。

  太阳努力攀爬,那阳光先到达,而后自己才终于气喘吁吁一跃上了地平线。穿梭于小巷的流动小摊叫卖早饭,有急匆匆挤公交上班的人,有戴红领巾拿着牛奶上学的学生,我喜欢那种忙碌的样子,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理想,那种被他人认为麻木的忙碌真的让我觉得充实。不像山野的游魂,无所事事。都市,我喜欢你的忙碌,并总在清晨触摸它。

  有次回老家,在家门口等奶奶,忽然安静的心跳莫名加快,偶尔听到家畜的叫声,太寂静了。我适应不了这里的沉静。

  我想念都市的万家灯火,我想念都市的年轻,都市的忙碌。

  这些天中每个时间段所触摸到的都市的不同,使我感到欣喜与新鲜。擦肩而过的行人,绿了又红的红绿灯带给我好奇,好奇带领我去触摸它们的背后的新玩意儿。

  希望可以在城市中找到我的梦想,因为我喜欢它的年轻与忙碌。

  【点评】

  “英雄所见略同”,高手作文艺术手法趋同。本文在结构上,层次井然。文章开首,总写“都市的万家灯火”,引起作者“触摸”都市的欲望。接着分写“都市的月亮”“都市的年轻、活力和激情”“都市下半夜的宁静、干净与朴素”“都市白天的忙碌”。卒章显志,结尾直接抒情,表达向往年轻、忙碌的都市的主题。书法艺术关于汉字笔画书写有个“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规则,作文写作上,讲究欲扬先抑。本文开头部分,借陶诗从乡村写起,然后笔锋一转,落笔于都市。选取都市一昼夜的时间,从夜晚、深夜、下半夜到第二天白天,触摸都市的“年轻和忙碌”,进而产生“触摸它们的背后的新玩意儿”的欲望。在表现手法上多处采用反衬和对比。文中穿插城乡蒙太奇式的切换,构成对比反衬,突出都市的本质特点,表达对都市的热爱。(朱庆平)

  典型失误分析

  感 受 乡 村浙江考生

  带着烦乱心境,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的我,早已厌倦水泥的气息、车笛的声音,心中所企盼的,是宁静的山林、清清的泉水、低喃的鸟鸣和朴实善良的人。

  景 之 情

  去年的假期,去了天台山,那个“一万八千丈”的山,在我的心中却永恒地印下了清美秀丽的感受。并不那么巍峨,蜿蜒的小径,高大的树木,些许小型的瀑布,青草和碎石,便构成了它的全部。踏着那石阶,听着水声,嗅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我便毫无意外地被那一山的宁静和清新打动。不曾想,这简单的景致竟如此令人安心。是微风下摇摆的树枝打动了我?是流水滑过指间的温柔打动了我?抑或只是那几块青灰的山石便打动了我?是,又都不是……只是那单纯的自然,单纯的宁静,深深印入心底。

  人 之 情

  曾经看电视台类似“交换人生”的节目,每每看到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农村,被那里的人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不禁潸然泪下的场面,自己的心里便会泛起波澜。自己本也是从叫做“乡村”的地方走入城市,自然感受更真切。

  其实乡里人的朴实从不表现在多么华丽的壮举上,只平时细微的小事便让人觉得真切。外公去世的那一年,我曾踏回过那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确切地说,我生于那里,却与那里的人和事远远地隔开。陌生的我回到那里,眼前除了如同想象的村舍,再也不熟悉什么,心中除了外公逝世的忧伤,再也不牵挂什么。那里的所有人和事,我早已远离。我担忧,甚至害怕,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徘徊,疑惑……

  可村人们迎面的和善笑容,亲切友好的问候感动了我。他们对我忧伤的心灵小心的维护,让我彻底放下伪装着的坚强,安然送走了逝世的亲人。只那一句“孩子,不怕,不哭!”就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化作泪水,肆意却安然地流。

  我 的 期 望

  乡村的美,美得真实,美得简单,美得动人。那样的美,那样的感动,将留于世间,留于我心,再不消逝……即便无缘再踏入乡村的山山水水,走进乡村的流水人家,夜晚静坐于城市高楼窗前的我,亦可从那一阵阵微风中,嗅出熟悉的乡村味道……

  【失分警示】

  本文选择写“感受乡村”的题目,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景之情”“人之情”“我的期望”三个部分,思路清楚,层次也较分明。从作者的行文里,读者也能够感受出对乡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一个部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赞美了乡村“美得真实,美得简单,美得动人”,引起读者共鸣。

  不足的方面,也是研究探讨的地方是:主文部分可以就用两个小标题,即“景之情”与“人之情”,而把第三个标题去掉,与开头形成照应,议论、抒情作结,突出主题。另外,第一个标题写“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作为感受家乡的全部内容,虽然集中,但是还不够具体。如果从家乡的山水、桑田等多个侧面来表现,那就更好了。(朱庆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