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具体来说,北大根据中学校长所推荐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学生报名资料进行审核。合格者将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可向北京大学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毋庸置疑,这一推荐制的初衷是好的。不过,真要落实起来,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最关键的,还是人们对于这种推荐的公信力充满怀疑。虽然校长推荐是“实名”而且实行推荐后公示等监督保全手段。但是这只能保障被推荐者在知识素养上符合技术性要求,并不能证明整个推荐过程是公开公平的。举例为证,如果说校长的亲属或和其有利益关系者的子弟,学习成绩和能力素养和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学子处于同等水平,中学校长又该推荐谁?在此情形下,无论推荐谁,北大都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在推荐地,就会使中学校长陷入舆论分裂的漩涡,尤其是没有被推荐者和同情他们的声音会激烈到呐喊甚至愤怒。果如此,北大就是始乱终弃的始作俑者,就是给中学校长和中学校园带来利益纷争的麻烦制造者。
令人忽略的细节是,在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不公。北大、清华等一流享有“掐尖权”,其他高校在选择生源上只有次优权。这种权利落差,导致了北大清华等可以变着法子去搞高招录取的改革试验,如自主招生、自主命题、招收偏才怪才等等。这是一种建构在特权之上的改革,而这种改革带来的后果又往往是给考生带来更大的不公平。如北京和上海的,可以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用各种自主化的招录改革,扩大招生本地生源,造成资源地域分配上的不公平。
这次北大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未能免俗。在其设计的方案中,能够享受此类推荐权的中学校长,并非全国各地一视同仁,而是指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等省(区、市)的中学。即使如此,这些地区的中学校长也不是都有推荐权,恐怕只是个别重点中学的中学校长才能成为北大的推荐人。可以说,各地中学为了能够争得推荐权就会闹得不亦乐乎,更不要说录取猛降30分带给全社会无可遏制的利欲冲动。
总之,存在公平缺陷的改革需要慎重,造成舆情紊乱的高考招生方案更要缓行。作为中国第一的北大,不可以滥用自己的品牌和特权,制造哗众取宠的噱头。
校长推荐制是北大制造的娱乐催化剂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