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警醒:普通高中目前难以培育创新人才

浏览 4

高中阶段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基本人格素养的关键期,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升学制度、教育理念等方面,与此目标相去甚远。前昨两天,在由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召开的“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包括多位政府教育官员、中科院院士、一线校长在内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提出了警醒并剖析了问题的原委。

  教育秩序被颠倒

  “我们讲物质的分子结构,都是从布朗运动讲起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但国外的教材却是从厨房讲起,妈妈烧肉时为什么会有酱油味、甜味和肉香味从厨房里传出来?为什么冷了就闻不到呢?这不是很生动地在阐释分子运动规律吗?”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在列举这个教学方式差异后说,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已经登峰造极,教出来的学生没有灵气,把人越弄越傻,因此,必须把颠倒的教育秩序重新恢复过来。

  对此,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也感同身受。他说:“欲造杰出人才,根在基础教育。”高中不是专业教育,根本不必文理分科,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他们对探知的兴趣。但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却恰恰朝相反方向发展,同学们是否有充分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呢?老师是否鼓励学生们这么做呢?杨院士说,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思考,让每一颗金子都发光。不过,如果高考制度不改,这一切或许都将成为空话。

  先行先试探规律

  教育部基教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在演讲中引用了一份最新调查。在与日本、美国、德国、英国进行调查比对后发现,我国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存在着局限性,虽然流畅性和灵活性指标比较理想,但独特性指标就显得很弱化,孩子们的许多想法不独特、不,而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创造的自信心却呈下降趋势,与国外高中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创造能力明显不足。“以前总把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在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那么,高中阶段是否也能就创新教育的目标和内涵达成一定的共识呢?高中阶段又该如何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呢?这些问题都可以进行大胆的探索。”

  从去年起,本市的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师大附中等高中相继开设了“创新素养实验班”,请大学教授为中学生讲课,把高中生带进高校实验室开展探究研究。

  对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通过这些学校的先行先试,试图形成创新精神培养的普适性规律,从而在对部分“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上有所突破。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最终不该是少数孩子的专利,它应当融入到每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