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单位签约的冲刺期。与每年3月份艺术类考生参加艺考时的火爆场面相比,这些当初参加艺术类高考时,在千军万马中胜出的艺术类学生,在就业时,却遇到了更大的困难。据统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半。
综观各大艺术类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这样高成本的投入,在学生毕业后却没有相对稳定和丰厚的收入,使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陷入困境,通过对部分学生的生活境遇的采访和相关学校的走访,希望那些对于艺考跃跃欲试的考生和家长,三思而后行。
明星坯子15个仅有2个做演员戏文系22才子没一个当上编剧
就业签约三成左右月赚千元已属高薪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升温的“艺考热”,已经高烧至今。一批批当初通过艺术类高考进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如今都已走出了象牙塔。但事实上“庞大的艺考大军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介绍说,一些学校的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甚至只有三成左右,远远低于普通基础学科的就业水平。
据了解,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通过在一些大学做出的调查,记者发现,一般院校毕业生目前的签约情况大约是50%左右,比较好的热门专业大约可达到70%以上,可艺术院校或者综合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目前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却很不理想,“一个50多人的班级,签约的就那么两三个。”
已经离开学校的往届毕业生、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2004年毕业的小方说,自己算是幸运的,考到一家中央级的剧院,但试用期要一年,每月工资500元,据说转正后工资奖金也不高。她还特地解释,奖金其实就是演出费,每演出一场二三百块钱,但演出很少。平时收入要看利用业余时间到饭店演出的情况。就是这样,每个中央级剧院每年能招五六个人就不错了,毕业后能有个跟专业有关的工作,机会很难得。至于她的同学,有的受不了中央文艺单位的清苦,宁可到某些大型企业的艺术团里工作。
年近30的王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不愿记者写出他的真名,因为现在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当初百里挑一,满脑子功成名就的大男孩了。如今,他身陷进退两难的工作境况,回忆起当初自己幸运地被大学录取,王艺说,其实那并不代表你的未来就是星光大道。
他说自己也曾经调查过他的同学毕业后的一些去向,还特地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中戏表演系1992级有15个人,毕业十年后,现在还有机会从事表演的只有2个人,其余都转行了;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全班22人,毕业后没有一个成为职业编剧,大多数人转行做媒体或者其他行业,剩下的十几人多是从事不固定的影视编剧工作。
同是中戏1998年入学的一个编导系毕业生说,巩俐那个时代中戏表演系隔年招生,可现在每年招五六十人,其中大概有2到3人能得到观众认可,大部分只有改行或者担任演一集电视剧才500到2000元报酬的小配角。
据他们介绍,2000年以后剧作系每年毕业生将近50人,刚毕业的学生写一个剧本才800元,就这样能够有工作就已经不错了,僧多粥少。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透露,近年扩招后每年招收的本科与高职学生大约400人左右,毕业生只有管理系的极个别人在北影等大艺术单位,其他人多是自由职业者。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跟剧组—有影视剧组和广告剧组,在剧组里再根据你所学的是录音,是表演,是美术,或是编导等等进行分工。
学声乐进不了乐团招聘会找不到位置雕塑系一年招几人
毕业出路教书艺考生毕业准改行挤破头进校当老师
今年从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的元元已经辗转了多个毕业生招聘会,但是在众多招聘会现场,他发现没有一家乐团在招聘,也没有相关专业能够成为用武之地。无奈,他只好到师范类的招聘会去试试,这样的招聘会以中学居多,少数是小学和高等院校。公告栏上,师范类专业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但师范类专业的美术学、装潢设计与艺术教育、舞蹈学、音乐学的需求岗位则非常少,元元觉得自己想要在招聘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比考音乐学院还难。
而对于在专业上跋涉了数年甚至十几二十几年的艺术类毕业生们,要彻底放弃专业转行,绝对不能说是一个好选择,因此,考研和出国深造就成了他们的出路。
有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也有打算毕业了到部队上去谋求发展的。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考教师资格证、驾驶执照、选修第二专业,也是这部分学生现在所热衷的。不少家长认为,能到个事业单位或者文化单位,稳稳当当的就行了。因此,有的家长不遗余力地托人找关系,希望把孩子安插在普通学校里,哪怕是告别了本专业,先当个不能上讲台的辅导员。
目前,大多数艺术类毕业生最钟情的就业岗位是教师。在他们看来,当老师首先可以继续从事本专业;其次,教师社会地位高;而且,教师收入不错;最重要的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相比较其他职业,教师岗位比较稳定。
此外,不足为外人道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艺术类毕业生当上教师之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收学生代课。只要不怕辛苦,每月代课收入也很可观,至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而综观各种学校,高校更是艺术类毕业生挤破头都想进的。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轻松挣钱。但是现状是想进高校难上加难。首先,高校数量毕竟有限,架不住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在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生里甚至私下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想要留校,至少20万元”。这使得不少毕业生退而求其次,只要能进学校也算不错了。然而,即便如此,也远远不能满足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还有的个别学生则选择继承了家里的生意,或者依靠家长的帮助办起了艺术类辅导班。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雕塑家蔡志松就曾感叹,扩招前每年雕塑系只招收几个人,全校才招几十人。毕业生比较好的出路主要去一些大专院校教书。扩招后全部招生将近400人。目前部分毕业生出路是在一些单位从事设计等工作,每月几千元。但很多传统专业,如油画、版画等系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得转型,因为国内艺术品市场还不是十分成熟,一些热衷购买艺术品的土大款们绝不会买刚毕业的学生的画,他们买的都是名家的。至于雕塑等搞纯艺术的专业的毕业生混的也都不怎么样,只有极少数有关系的人能接一些工程,大部分毕业生不行。
学油画8年20万备考几月逾万元没成名也没成家
学钢琴10年30万家长倾尽所有赌明天毕业后大多“半失业”
提到中央美术学院,一位毕业生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名学油画的学生,从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到大学毕业8年时间的基本花费是20万元:上美院附中4年,每年的学费约1万元,而一年所需的画布、颜料、画册等大约也要1万元;美院4年,每年的学费大约1.2万元,由于需要大量创作,相关费用需增加每年要1.8万元。综合起来,这名学生8年内就是省吃俭用,其最低费用也将不低于20万元。
加之,考生们为了提高高考命中率,一般情况都会考3至4所学校,他们像候鸟般的在各个艺术院校间奔袭。每去一地都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一些考生讲,在备考的日子里,最少的也要花掉1万多元钱。如果一旦考上美院,接下来就是将近20万元的学习生活费用。
比起学习美术,学习音乐的江晓已经被沉重的学习成本压得抬不起头了,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文化课,始终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钢琴,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一台钢琴1万元,每周一次课,每次辅导费用200元,一年就5200元,买乐谱、音像资料,每个月至少500元,每年6000元,另外还有每年至少四五千元看演出和参加比赛的费用,到18岁参加正常的艺术类考试时,13年就已经花费了将近20万元,如果考上了,四年的费用至少还得10万,“我既没成家,也没成名,就已经花出去父母30万元,可看到毕业工作难找,钱难挣的现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据资料显示,目前艺术类毕业生普遍的基本年薪5-6万元,而这也只是毕业3年以后的有经验的学生,而收回成本可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统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艺术院校的学生所需的费用是一个普通学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不惜倾其所有甚至举债去让孩子学艺术,而通过学艺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这种投入是盲目的。石统宇认为,随着近年来艺术院校的扩招,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危机已经开始显现。他举例说,“北漂”中有相当一批都是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有的从事过比较长时间的艺术活动,但仍处于一种半失业状态。
恶补三月美术考进“垃圾大学”钢琴绘画摇摆不定满心是悔意
挤进艺考以为步入捷径沉重就业现实打破美梦
在一个名为《高考专刊》的博客上,记者联系到了一个留下联系方式的艺术类毕业生,对于他而言学美术考艺术院校,像是进了死胡同。
他这样介绍自己的经历,“我就是为了考大学才学了美术这个专业,恶补了三个月,考进了一所自以为很理想的大学。”然而现实的情况令他无奈,“我没想到的是这所学校真的很垃圾!来到这里什么都学不着,我也问过很多学美术的同学,他们现在都无所事事。但是我们不得不想的是,现在的艺术毕业生有多少找不到工作,依然靠父母养着的,每次想到这件事情我就特别难过。我们现在的大学老师说过,他预言到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会有至少一半的同学改行。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为我的选择而后悔。学艺术花费太大了。”
与他有同感的人还不在少数,从学音乐转到美术专业的小刚话语中带着几分悔意,“我学画画也只学了2年左右。以前是学钢琴的,临时才想到要去学画画,认为画画的路径要比音乐广。以前自己的文化课也不差,但是因为准备艺术类的提前招生,文化课落下很多,现在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想起来甚至有些后悔。”
已经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专业毕业的王军说:“现实把当初美好的梦想击得粉碎---学艺术的太多了!不要说专科,对本科生来说,找工作的难度也比别的专业大。”
日渐壮大的考艺大军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师范大学一位负责招生工作的人士表示,艺术专业就业率低是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事实,艺术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率通常都会远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水平。
北电只出一个赵薇 毕业就失业很无奈
目前,全国1800余所高校中已有700余所高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除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外,北京范围内开设的艺术类专业学校就有十几所。艺术类院校报考火热,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同时,艺术类院校高考文化课分数相对偏低也是造成艺考热的重要原因。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吴冠中就曾经批评艺术院校盲目招生是为了院校的一己之利。他说,一个社会根本不需要也培养不出来那么多艺术家。希望一些高校不要再这样粗制滥造艺术人才,这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不利。
艺术院校逐年扩招,艺术类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市场逐步呈现饱和状态。
“艺校学生毕业就失业,真正一出校门就当上大明星,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当不了明星。”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王瑞如是说。王瑞甚至这样告诫某些求他帮忙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家长:学校是培养艺术家的,并不是培养大明星。这一点非常重要。报考的学生要冷静而认真、清醒。因为现在艺考生就业很艰难。我们学校出了一个赵薇,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成为赵薇。很多人以为进了大学就是明星,其实是让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家认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艺术工作本身:一方面,从总体上看,艺术专业对口的就业渠道较少,使得就业人数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因为艺术类行业的特殊性,对人才要求较高,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得不面临着就业难题。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如今影视戏剧类院校报考火热,也跟青年男女日益膨胀的明星梦有关。众多家长和艺术类学生的盲目自信是造成“艺考热”、“就业冷”的又一原因,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鼓动和怂恿之下,总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艺术家”,眼高手低成了他们寻求职业出路的天然屏障,难怪有些靠改行挣钱养活自己,时时寻找机会的艺术类毕业生笑劝昔日的同窗“别太拿自己当艺术家”。
艺考大军中的人尖儿为了谋生不得不改行
老周 昔日导演系大才子今开餐馆锅碗瓢勺王
府井商业街旁的一条小胡同内,古稻田湘菜馆被装饰成耀眼的红色,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凭着地道的湘菜,每到傍晚这里总是能热闹一阵。经营这家餐厅的是两个30来岁的年轻人老周和大李,他们说着一口地道的湖南方言,穿梭在宾客中间。
开饭馆对于现在的他们而言,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我总得给自己找一个有稳定收入的活儿干,靠当导演挣的那点儿钱,想要讨老婆都困难。”老周虽然已经到了30岁的而立之年,但是,提到自己的专业和如今的生活,在他的脸上,仍是一脸的无奈。
老周,2001年经过将近7年的努力和等待,终于考进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可能是因为老周的年纪比自己同届的同学大很多,自从入学,班上的人就都叫他老周。
老周在电影学院学习四年,“那是我从追求梦想到彻底失望的过程。”老周庆幸地感叹自己还不算同学中毕业后生活得最惨的,用他的话说,毕竟自己年纪比别的同学大,生活经历也丰富一些,“我那些漂着的同学有的是,他们年纪小,根本不明白当导演和生存是完全两回事。”
老周现在受雇于一家广告公司,但实际意义上的受雇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关系,“有广告拍的时候有钱拿,没有工作的时候是大多数。”稳定的收入对于他而言是奢望,“在我们这行就这样,你愿意用副业养着自己,有机会干把专业,那是运气。”
古稻田的另一位东家也是出自的艺术学府,大李原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胜出的佼佼者,想当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可如今,深知乐理,弹得一手好钢琴的他,为了生存,也只能在自家的菜馆里端菜送饭。
可能是因为境遇的相同,这个菜馆经常聚集一些在北京各大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学习和毕业的学生,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也就是“专业的无用武之地”和谋生的被迫改行。
冰冰 月薪600半班同学改行 没毕业已感前途渺茫
大学艺术系二年级的冰冰手里拎着大大小小的兜子,三角尺、底纹纸、素描纸等等各种学习用品,冰冰说,“这些都是自己吃饭的家伙”。
冰冰晚上选修的是就业辅导的课程,“我现在特别害怕,主要就是害怕日后的工作问题。我从小学开始体育考试就是我的敌人,因为我比较胖,没有办法,父母只好帮我选择学习美术,因为考特长生不需要体育成绩。哪里知道从学习艺术开始我可就上了‘贼船’了。”他特地强调着这个“贼船”是对他而言,“上了艺术类中学,你就只能选择艺术类大学,不然你用文化课成绩跟人家普通高中的学生拼,不等于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冰冰是2004年考进大学的,“那一年艺术类考生特别的多,可能是因为从2006年开始,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参考数学成绩的缘故,我听说,2005届的考生更多,很多报考艺术类院校的人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反正我是。”冰冰聊起学艺术、考艺术类院校和日后的工作出路的话题,语气突然变得有些沉重。
“你一定想不到,我们大学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他说,等我们毕业了,全班能有一半人彻底改行,而且,这绝对是一个保守的估算。”虽然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似乎不是什么秘密,但听了冰冰的眼见耳闻,感受就不那么轻松了。
“我们大四的师姐到商场给当文员,一个月只有1000来元的收入,我们毕业之后的工作也就是到服装厂试工,一个月600元是普遍情况,现在学校门口有一家小服装店就是我们毕业的师兄开的。我也没有什么奢望,能找到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说实话,我真没想到我10多年‘艺术生涯’走下来,花了那么多钱,找个工作这么困难。”
冰冰脚步匆匆,朝就业指导课的教室走去,偌大的教室,几乎座无虚席。也许对于这些在校的大学生而言,经过了高考之后,等待他们的是人生中更艰巨的挑战———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