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使每个人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但在当代中国,高考的本质远远超出了考试甚至是教育本身。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比较两组数据:去年105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录取近600万人;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570万人参加高考仅录取20万人。高考已经由淘汰型的“考你不行”发展到了适应性的“考你行”。每个人受教育的年限、环境、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职业理想也是不相同的,通过考试的方法把你的长处考出来,看你最适合干什么,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表现。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高考要适应社会对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特长的选拔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深化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差异性需求,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立交桥”,促进人的选择性、多样性、全面化的发展。
“不折腾”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今年将有辽宁、天津、福建、安徽、浙江5个实施新课改后的省份第一次进入新课程高考,加上以前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5省区和国家特批的上海市,全国共11个省市区实施新课改高考。
从这5个新课改省份的进展来看,新课改后的高考遵循“不折腾”的原则,把平稳过渡放在第一位。逐步体现和贯彻新课改的内在思想,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教育部考试中心已经明确建议今年第一次进入新课改后高考的省份,一定要采取必要措施让每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了解新高考的试卷结构、答题要求等,不能让考生因为考试内容以外的因素受到不必要的困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多样化、过程性、个性化等目标。
网上阅卷限度地做到了客观公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当今的高考改革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全国教育考试系统建设的考务指挥平台,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延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年,全国实行网上评卷的省份达到28家,国家统一标准的专业化评卷管理系统,既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减小评分误差,给每一个考生以最合理、最科学的分数,又使得整个评卷环节纳入到一个标准统一、程序清楚、数据准确的系统之中,同时使得数据的深度开发成为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道题在评卷人员互不知晓的情况下实现“双评”,并且自动对“双评”的误差进行控制,误差超出正常范围,自动要求“三评”,限度地作到了客观、公正。高考国家题库已经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作用,这是实现多元评价的必要条件之一。题库建设把集中命题变成分散命题,改变命题的观念、方式和手段,通过命题方式的改变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使得高考成为“好”的考试,能考出学生长处的考试。
我们有理由期待,多元评价的引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高考向更加公平、规范、科学、人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