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三学生常常感到语文学习见效慢,也找不准突破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体会,建议学生可以从语义、语境、语感入手,通过抓“三语”提高语文解题能力。
掌握“语义”,做好三项“工程”。
语义即词语、句子的含义,为了积累足够的词语和句子,我一般这样要求学生:高中二、四册教材后附录表中的词语、成语里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要牢记,高中各册教材课文下的词语注释要理解(起码要有印象);选择一两种高考辅导书阅读并练习相关部分,如《高考语文总复习——海淀本》等;同语文教师齐心协力做好以往高考语文试题,弄清楚每一个相关考点得、失分原因,勤查字、词典,主动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相关问题。事实证明:认真做了以上三项“工程”的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100—130分之间(包括不少原来学习语文有困难、多次考试不及格的同学)。
通过分析“语境”,确定“语义”。
语境即具体的句子、段落,是某一词语的“语义”所处的语言环境。某词语的语义往往不止一个,即一词多义;有的词语还可活用,尤其是一些文言实词。目前的高考语文试题,往往把考查某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语义作为一个热点。例如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第3题: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 ,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成路高10万倍。
A.由于甚至所以 B.只是也许可见 C.如果甚至而且 D.虽然也许然而
要解答好此题,必须从语境方面去考虑,才容易找到正确答案(C)。再比如:“为”、“若”、“因”、“乎”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不放在具体的语境里就说不准;某句话里具体的省略成分是什么,也只能放在相应的语境中去才能确定。
提高“语境”能力首先要把语境当回事,对语义的理解必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还要重视学习一词多义或词类活用,完成一定的相关练习,从而形成一看见辨析语义、分析文言词语的活用等试题就联系语境的思维习惯。
用心阅读,增强“语感”。
语感是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感悟能力决不等同甚至不能成正比,前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较“死”,后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较“活”,应试能力往往比前者强,怎样形成较强的语感呢?我的学生们的切身体会是:
第一、多读精短散文、议论文和科技说明文,留心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关键语句,如指代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过渡性词语、动词以及总括句、观点句、描绘句、注释句等,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久而久之,必生语感。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激活自己的联想,甚至是大胆地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自己设计一些阅读问题。
第三、完成高考阅读试题和相关练习后,务必找出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距及其原因,决不能照抄了事。